全球力量的再平衡:未来五十年,全球未来秩序的轨迹(2025-2075)
拓展自-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第三部分:未来秩序——未来50年的轨迹
引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十字路口
世界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折点。由美国主导的冷战后“单极时刻”正步入尾声,一个以大国竞争为标志的新时代已然来临。在这场全球格局的重塑中,最核心的动态无疑是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力量平衡的持续变化。本报告建立在系列研究的纲领性论文《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的核心分析框架之上,旨在将其中“第三部分:未来秩序”拓展为一份详尽、独立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预测 1。
本报告的核心分析框架,旨在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驱动力:其一是深刻、缓慢变化的结构性力量,即“必然性”(Inevitability),它们构成了宏观趋势的底层压力,如人口结构、国家债务的累积效应和地缘现实;其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特定事件、政策抉择与技术突破,即“偶然性”(Contingency),它们能够改变由结构性力量预设的轨道 1。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21世纪的全球秩序并非预先注定将走向简单的两极对抗或混乱的无政府状态。相反,其未来五十年的轨迹将由五大相互关联的宏观趋势的碰撞与交织所塑造:技术体系的二元化、全球性的人口结构衰退、主权债务的极限压力、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冲击,以及通用人工智能(AGI)这场潜在的“黑天鹅”技术革命。
本报告将系统性地解构这五大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四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未来情景,为2025年至2075年的世界秩序演变提供具体的、分阶段的时间线和可供监测的“路标”。分析将表明,未来数十年最有可能的初始状态是一种被称为**“非对称共存”(Asymmetric Coexistence)**的格局——一个中美两国在经济上深度捆绑,但在技术、军事和地缘政治上激烈对抗的高度不稳定平衡。这一脆弱的共存状态,将成为通往未来更具决定性、更趋分化的长期结局的序章。
在深入分析之前,下表提供了一个关于未来五十年关键驱动因素的量化预测基线,它揭示了中美两国将要面对的深刻结构性压力。
表1:关键驱动因素预测(2030, 2050, 2075)
驱动因素 | 指标 | 国家 | 2030年预测 | 2050年预测 | 2075年预测 | 数据来源 |
财政约束 | 公众持有债务占GDP比重 | 美国 | 107% | 156% | >180% | 2 |
广义政府债务占GDP比重 | 中国 | ~135% | ~160% | >180% | 1 | |
人口拖累 |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中国 | ~60% | 58.5% | <50% | 4 |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美国 | ~61% | 60.8% | ~59% | 4 | |
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者抚养的老年人数) | 中国 | ~28 | ~52 | ~75 | 5 | |
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者抚养的老年人数) | 美国 | ~30 | ~36 | ~40 | 1 | |
军事投入 | 军费开支(基于当前趋势) | 中国 | ~$3500亿 | ~$5000亿 | ~$6000亿 | 1 |
军费开支(基于当前趋势) | 美国 | ~$1.1万亿 | ~$1.3万亿 | ~$1.5万亿 | 1 |
第一部分:变革的引擎——塑造未来五十年的关键驱动力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那些将共同决定21世纪下半叶全球竞争格局的根本性力量。这些驱动力是构建第二部分未来情景的基础模块。
第一章 大脱钩:全球技术体系的二元化
中美之间的“科技战”,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对抗,已不再是周期性的贸易争端,而是驱动全球经济走向结构性分裂的最强大力量 1。这场对抗的本质是争夺21世纪经济与军事力量的技术基础,其结果正催生出两个相互竞争且日益不兼容的技术生态系统。这一进程并非偶然,而是两国根本性国家战略冲突的必然结果。
美国的战略:通过产业政策实现“回流”与“友岸外包”
面对其制造业,特别是半导体制造业在全球份额中从1990年的37%急剧下滑至今天的10-12%的严峻现实,美国采取了历史性的政策转向 6。2022年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是这一转向的核心。该法案承诺提供近5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补贴和25%的投资税收抵免,旨在系统性地重振美国本土的半导体研发与制造能力 8。其明确目标是减少美国对海外生产,特别是对东亚地区供应链的战略依赖。
自法案通过以来,其政策杠杆效应显著,已催化了超过5400亿美元的私营部门投资承诺,预示着美国芯片制造能力在未来十年可能增长两倍 6。然而,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并非坦途。一方面,国会的实际拨款额度持续低于法案的授权水平,形成了一个可能延缓项目进展的“执行鸿沟” 10。另一方面,即便新的晶圆厂在美国本土建成,美国在先进封装(Advanced Packaging)等产业链关键后端环节仍将长期依赖东亚的产能,这意味着完全的供应链安全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实现 6。
中国的战略:“双循环”与不计代价的自主创新
作为对美国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的直接回应,中国启动了一场“举国体制”下的全面反击,其核心战略框架是“双循环”发展格局 11。该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强化国内市场(内循环)的韧性和需求,来抵御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外循环)。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金融工具。历经三期,该基金已动员了数千亿人民币的国家和社会资本,系统性地投入到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和制造等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1。2024年启动的、规模高达3440亿人民币(约475亿美元)的“大基金三期”,标志着这场自主创新攻坚战的决心和投入力度的空前升级,其投资重点明确指向了光刻机、高带宽存储器(HBM)等被美国“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 13。
尽管中国在2015年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实现70%芯片自给率的目标将远不能及 15,但其追赶的步伐不容小觑。华为Mate 60 Pro手机搭载的中芯国际(SMIC)生产的7纳米芯片,便是一个令外界震惊的标志性突破,它证明了美国的封锁虽能延缓但无法完全扼杀中国的技术进步 1。根据行业预测,中国在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节点上的自给率正快速提升,有望在2025年达到50% 16。然而,在7纳米以下的尖端制程领域,由于无法获得荷兰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机,实现完全自主仍然是一个艰巨的长期挑战 17。
二元化的未来:竞争性的标准与体系
这场以半导体为核心的技术竞赛,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芯片本身,正深刻地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未来结构。一个日益清晰的趋势是,世界正走向技术标准的二元化。在5G/6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乃至数字支付等领域,一个由美国及其盟友主导的技术体系和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正在平行形成 18。
这一趋势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以金砖国家(BRICS)集团为平台,一个独立于西方主导的SWIFT系统的跨境支付体系正在酝酿和建设中。该体系旨在推动成员国之间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并探索使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其明确目标是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并对冲美元“武器化”的风险 20。尽管目前其采用率尚处早期阶段,但巴西的Pix和印度的UPI等国家级即时支付系统在国内的惊人普及速度,展示了构建替代性金融基础设施的巨大潜力 22。
表2:半导体自给与脱钩时间线(2025-2040)
时间节点 | 美国/盟友体系关键路标 | 中国体系关键路标 |
2025-2028 | - CHIPS法案资助的首批先进晶圆厂(如台积电亚利桑那厂)开始量产。
- 美国在先进封装领域的投资初见成效,但仍严重依赖亚洲。 - 盟友(日、荷)与美国协同,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出口管制。 |
- 在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实现约50%的自给率。
- “大基金三期”完成对国产设备和材料厂商的关键投资布局。 - 14nm制程实现稳定、规模化量产。 |
2029-2033 | - 美国本土先进制程(5nm及以下)产能显著提升,开始满足部分国内高端芯片需求。
- “友岸外包”供应链成型,部分高科技产品最终组装从中国转移至越南、墨西哥、印度。 - 与盟友共同推出下一代通信(6G)和AI治理的初步标准。 |
- 7nm制程技术进一步成熟,良率提升,开始应用于更多商业产品。
- 在不依赖EUV光刻的情况下,通过多重曝光等技术探索5nm工艺。 - 国产光刻、蚀刻设备在成熟制程产线中占据主导地位。 |
2034-2040 | - 美国及其盟友(美、日、欧)基本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不依赖中国的先进半导体供应链。
- 全球技术标准在AI、量子计算等领域出现明显分叉。 |
- 国产深紫外光(DUV)光刻机性能追上国际主流水平。
- 在非EUV路线上可能实现等效于5nm或3nm的芯片制造突破。 -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基本不受外部制约的成熟制程芯片生态系统。 |
这种技术体系的分裂并非没有代价,它正在催生一个深刻的悖论。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来降低对中国的战略风险,但这一行为本身却在加速催生一个强大的、以中国为核心的非西方技术和金融集团。这个集团将拥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供应链和金融清算系统,从而迫使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在两个体系之间做出选择 24。其最终结果可能并非一个更安全、更有韧性的美国主导体系,而是一个更加分裂、更加不可预测、充满潜在冲突的世界。
与此同时,西方跨国公司所谓的“中国+1”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表象。详细的贸易数据分析显示,尽管美国从中国的直接进口有所下降,但其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进口却大幅增加。而这些国家,为了完成对美国的出口订单,又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25。这表明,对中国的依赖并未被消除,只是在供应链上增加了一个环节而被掩盖了。这种模式创造了一种更加复杂、不透明且可能更加脆弱的全球生产网络,而非一个真正有韧性的新体系。它带来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并可能在未来危机中暴露新的、未曾预料到的断点。
第二章 人口拖累: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制动器
在所有塑造长期国运的“必然性”力量中,人口结构的变化或许是最为深刻和不可逆转的。它如同一只无形之手,为各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军事实力乃至社会活力设定了难以逾越的上限。在未来五十年,人口问题将成为一个强大的结构性制动器,尤其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同时也对美国的长期优势构成潜在约束。
中国的人口悬崖:“未富先老”的困局
中国正面临一场速度和规模都史无前例的人口危机,这一困境被普遍而准确地形容为“未富先老” 1。这是过去数十年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共同作用下生育率自然下降的直接后果 5。
这一危机的严重性体现在一系列冷峻的预测数据中。中国的人口总量已于2022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比官方此前的预测提前了近十年 27。根据联合国和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20%,正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1。到2050年,其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预计将萎缩至7.7亿,相比2020年的峰值减少近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的超过60%下降到58.5% 1。届时,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数量)将飙升至接近52,这意味着社会将进入一个几乎是“两个劳动者抚养一个退休人员”的“背驮式”结构 5。展望更长远的未来,到208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将跌破10亿大关,到21世纪末甚至可能降至8亿以下 28。
这场缓慢但确定无疑的危机,将从根本上制约中国的长期发展潜力。首先,劳动力的持续萎缩将不可避免地推高用工成本,削弱其作为“世界工厂”的传统制造业优势。其次,不断增长的养老金和医疗保健开支,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国家财政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系统性地挤压可用于国防、科技研发和战略投资的资源 1。
美国的人口前景:由移民维系的缓慢增长
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口前景虽同样面临老龄化和增长放缓的挑战,但其严重程度远低于中国。这其中的关键变量在于移民。美国长期以来作为全球人才和移民的首选目的地,这种独特的“人才磁石”效应为其人口结构注入了宝贵的活力,有效缓解了内生人口增长的乏力 1。
然而,美国的这一优势并非必然,而是高度“偶然性”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持续保持其开放性、社会包容度和可预测的移民政策。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和反移民情绪的抬头,正对这一核心优势构成侵蚀 1。如果未来的政策选择导致移民门槛大幅提高或社会对立加剧,美国的人口“护城河”将被削弱,其相对于中国的长期人口优势也将随之减弱。
地缘政治与军事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迁将深刻地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一个根本性的结论是,过去三十年支撑中国崛起的巨大“人口红利”正在迅速转变为“人口负债”。这对中国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构成了最严峻的内在制约。
在军事领域,尽管中国在短期内不会面临兵源数量的绝对短缺,但其挑战在于质量。随着中国军队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化方向转型,其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一个萎缩的、日益“宝贵”的青年人口,叠加独生子女家庭对参军风险的担忧,可能会限制解放军获得最优秀人才的能力,从而对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构成挑战 29。
更深层次的战略影响在于,严峻的人口前景是“顶峰大国”(Peak Power)理论的核心论据之一。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最大的对外风险,并非源于其自信、持续的崛起,而是来自其领导层感知到自身相对实力已达顶峰,并因内部结构性因素(如人口危机)而即将步入长期相对衰落通道的时刻 1。如果北京的决策者判断,在人口悬崖的巨大压力下,其实现国家统一等核心战略目标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那么其在短期内采取更具风险性的、先发制人行动的意愿就可能不降反升 28。
一个被广泛忽视的长期趋势是,本世纪下半叶可能出现的“大逆转”。当中国的“人口定时炸弹”全面引爆,其国力增长因人口拖累而显著放缓时,一个通过移民政策成功维持了人口稳定和活力的美国,可能会发现自身在长期竞争中处于一个相对更有利的位置。到2075年左右,一个人口结构更健康、社会更具创新活力的美国,面对一个规模缩小、深度老龄化的中国,届时的全球力量平衡可能会呈现出与今天截然不同的图景。
与此同时,21世纪最重要的人口叙事,可能并非中美两国的相对消长,而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以印度为首,这些国家拥有年轻、庞大的人口结构。到2050年,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达到11.7亿,远超中国的7.7亿 4。这一巨大的人口红利将转化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驱动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使其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31。未来世界的权力格局,将不仅仅由华盛顿和北京决定,新德里以及其他人口大国的声音将愈发响亮,成为任何未来秩序中不可或缺的“第三极”。
第三章 债务时间炸弹:国家实力的财政束缚
与人口结构这一缓慢变量并行,另一个深刻的“必然性”力量正在给中美两国的未来蒙上阴影——不可持续的债务积累。两国都面临着严峻的长期财政危机,尽管其成因和表现形式不同。这座“债务大山”正演变为一件“财政紧身衣”,系统性地限制两国投射全球力量、投资未来以及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这场无声的竞赛,关乎哪一方的财政体系会率先被自身的重负压垮。
美国的财政悬崖:一场数学确定性的危机
美国面临的财政困境,已不再是政治辩论的范畴,而是一个由现行法律和人口趋势锁定的、近乎数学确定性的危机 1。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权威长期预测,在没有重大政策调整的情况下,联邦政府的债务正沿着一条危险的轨迹攀升。
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预计将从2025年的约100%飙升至2055年的156%,远超二战后创下的历史高点 2。这一趋势的根本驱动力是强制性福利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刚性增长,以及不断膨胀的债务利息成本。最令人警惕的指标是净利息支出:预计到2025年,其规模将首次超过国防预算;而到2055年,仅偿还国债利息一项就将吞噬掉联邦总收入的28% 3。这形成了一个危险的“末日循环”:更高的债务导致更高的利息支付,这反过来又推高赤字和债务,使国家财政陷入一种自我加速的恶化进程。
这种结构性的财政压力,其破坏性在于它系统性地“挤出”了对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投资。当越来越多的财政资源被用于支付过去的福利承诺和债务利息时,可用于国防现代化、基础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更新和教育的“可自由支配支出”空间就被严重压缩 1。更严重的是,它使美国经济对利率波动异常脆弱,并日益依赖外国债权人持续购买其国债的意愿。
尽管美元作为全球首要储备货币的“嚣张特权”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缓冲,使其能够以低成本为赤字融资,但这本身也构成了一个深刻的悖论 1。正是这一特权,使得美国能够长期容忍其不可持续的财政状况和导致这一状况的政治失能。然而,这种财政与政治的失能,反过来又构成了对美元信誉的长期侵蚀。因此,对美国霸权最致命的威胁,可能并非来自外部挑战者,而是一场由其自身政治僵局引发的、动摇全球投资者信心的主权债务危机。一场因债务上限争端而导致的技术性违约,或是一次评级机构对美国国债信用的根本性质疑,都可能引发一场“买家罢工”,导致利率飙升和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其破坏力将远超2008年的危机 33。
中国的隐性债务山:投资驱动模式的后遗症
中国的债务问题同样严峻,但其根源和结构与美国截然不同。中国的风险并非源于消费和福利支出,而是其国家主导的、以投资为核心的增长模式的直接产物 1。虽然中国中央政府的官方债务水平相对可控,但真正的风险潜藏于地方政府层面。
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和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通过设立成千上万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等表外实体,进行了大规模的借贷和投资 1。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也导致了大量的低效投资、重复建设,并最终堆积了一座规模惊人的“隐性债务大山”。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如果将这部分隐性债务计算在内,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总额”在2024年已达到其GDP的124%,而“广义财政赤字”更是高达GDP的13.2%,其债务负担的相对规模已与深陷财政困境的美国不相上下 1。这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房地产市场危机,自2021年以来急剧恶化,导致房地产销售量价齐跌,严重冲击了以土地出让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财政,使LGFV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并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了系统性威胁 1。
为应对这一挑战,北京正在实施一套复杂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其核心是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将部分高息的LGFV隐性债务置换为低息的、明确的地方政府显性债务 1。然而,标普全球等多家国际评级机构评估认为,这些措施更多是在“争取时间”,而非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们并未解决多数LGFV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根本问题 1。
战略影响:通往“顶峰大国”冒险主义的财政催化剂
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的债务困境,预示着一个全球性的“财政收缩”时代即将来临。两国都将发现,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进行长期的技术投资以及推行雄心勃勃的全球倡议,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一场关乎哪一方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其内部财政失衡、并率先摆脱债务陷阱的耐力赛。
一个深刻的推论是,两国正在进行一场走向财政崩溃的隐性竞赛。美国的危机源于其福利国家的承诺与政治体系瘫痪之间的矛盾,而中国的危机则源于其发展型国家的过度投资与金融风险管控不足之间的矛盾。任何一方的财政体系若先于对方崩溃,都将产生决定性的地缘政治后果。一场美国的债务危机将动摇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而一场中国的债务危机则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和严重的通缩冲击。这两种情景都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形成一种“相互确保的经济毁灭”局面,这一风险在当前的战略分析中未得到充分重视 37。
对于中国而言,迫在眉睫的财政压力是催生“顶峰大国”冒险行为的关键催化剂。如果北京的决策层综合判断后认为,在债务和人口的双重挤压下,其长期增长潜力受限,未来用于军事现代化和维持战略竞争的财政空间将不断萎缩,这就为其在“机会之窗”关闭前采取果断行动(例如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逻辑。他们可能会认为,与其等待一个自身实力相对削弱、财政更加窘迫的未来,不如在当下尚有能力承受代价时“锁定”其核心战略利益。因此,严峻的财政前景,使得由“偶然性”事件引发直接冲突的风险,在2027年至2035年这个关键窗口期内反而可能因此上升。
第四章 气候X因素:威胁倍增器与合作强制器
气候变化已不再是一个边缘性的环境议题,而是正在演变为一个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秩序的核心驱动力。它既是一个强大的“威胁倍增器”,能够激化现有的地缘政治矛盾和资源竞争;又是一个潜在的“合作强制器”,可能迫使相互敌对的大国在共同的生存威胁面前进行有限的合作。在未来五十年,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冲击将成为一个关键的“X因素”,为全球力量平衡的演进增添巨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作为威胁倍增器
气候变化通过加剧资源稀缺、破坏粮食安全、引发大规模非正常移徙以及冲击关键基础设施,系统性地放大了现有地缘政治热点地区的冲突风险。
- 喜马拉雅火药桶: 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山脉,正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变暖,其冰川融化速度相比上一个十年加快了65% 38。这不仅威胁着南亚近20亿人口的水安全,也为中印这两个核大国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增添了一个危险的引爆点 39。气候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将导致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在季风季节的极端洪水风险显著增加。由于中国在该河上游修建了多座大坝,且双方缺乏透明的水文数据共享机制,下游的印度极易将自然发生的洪水误判为中国方面蓄意的“水武器”攻击,从而引发严重的外交甚至军事误判 40。与此同时,边境地区气候变暖将使得过去因严寒而难以通行的区域变得更易于军事巡逻,这无疑会增加双方军队发生摩擦和冲突的机会 40。
- 南海及其他海域的资源竞争: 在南海等争议海域,气候变化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和迁徙,这将迫使各国的捕鱼船队进入更具争议的水域,从而加剧海上执法力量之间的摩擦 41。此外,对海底油气等未开发资源的争夺,也将在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转型压力下变得更加激烈。
- 全球范围内的不稳定: 更广泛地看,气候变化是全球冲突的催化剂。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群体间冲突的风险就会增加2.5%至5% 42。在萨赫勒、中东等本已脆弱的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土地退化正在加剧农民与牧民之间、以及不同族群之间因争夺日益稀缺的水和土地资源而引发的暴力冲突 43。
气候作为合作强制器
尽管气候变化加剧了竞争,但其带来的共同生存威胁也为国际合作创造了新的、强有力的逻辑。当气候灾难的规模和频率达到一定阈值时,即便是相互敌对的国家也可能被迫坐到谈判桌前。
最直接的合作动力来自对全球供应链的共同威胁。一项权威研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直接(如劳动力损失)和间接(通过供应链传导)经济中断,可能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25万亿美元的净损失 44。这种规模的共同经济风险,为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在灾害预警、供应链韧性建设、以及维护全球航运通道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动机 45。然而,历史经验表明,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以及威胁的长期性和弥散性,这种合作往往是脆弱和有限的,难以转化为更广泛的战略互信 46。
更深层次的战略演变
随着气候危机的深化,两种更具颠覆性的地缘政治动态可能在本世纪中后期浮现:
其一,地缘工程(Geoengineering)的政治化。当全球减排努力被普遍认为已经失败,而气候灾难的后果变得无法承受时(可能发生在2030年代末至2040年代),关于大规模干预地球气候系统的讨论将从学术边缘进入主流政策议程。太阳辐射管理(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等技术的发展,将创造一个全新的、高风险的大国博弈舞台。任何一个大国(如中国或美国)单方面部署此类技术,都可能对其他地区的气候模式(例如印度的季风)产生不可预测的、灾难性的影响。这种行为极有可能被受影响国家视为直接的侵略行为,从而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因“气候干预”而引发的战争形态。
其二,“气候避难所”(Climate Havens)的崛起与新地缘版图。到2050年至2075年,随着地球上大片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极端高温、水资源枯竭和海平面上升而变得日益不适宜居住,全球人口和资本的流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加拿大、俄罗斯、北欧、巴塔哥尼亚等高纬度地区,因其相对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成为全球资本和人才追逐的“气候避t难所”。对这些地区及其资源的控制权,以及对北极航道等新战略通道的争夺,将成为21世纪后半叶地缘战略竞争的核心议题之一,从而重塑世界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版图。
第五章 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地平线上的“黑天鹅”
在所有可能重塑未来秩序的“偶然性”变量中,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的出现无疑是影响最深远、最具颠覆性的“黑天鹅”事件。AGI,即在绝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的智力任务上超越最优秀人类的AI系统,其诞生将不仅仅是一次技术进步,而是一场可能在数年而非数十年内彻底改写全球权力平衡的革命 47。
AGI作为终极“国之重器”与权力转移器
AGI的战略价值在于其可能赋予率先实现突破的国家一种决定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军事和经济优势 49。在军事领域,一个真正的AGI可以被用于设计出前所未有的“神奇武器”(Wonder Weapons),例如能够瞬间瘫痪敌方所有网络系统的完美网络攻击工具,或是由具备超级王牌飞行员能力的AI自主驾驶的、无穷无尽的无人机蜂群 48。在经济和科技领域,AGI可以被用来解决最复杂的科学难题,从新材料到新药物,从而引领一场爆炸性的生产力革命。
这种潜力意味着,AGI的出现可能导致全球力量的系统性转移,其深刻程度将远超工业革命或核武器的诞生 51。第一个掌握AGI的国家,理论上将拥有重塑全球秩序的绝对能力。
危险的竞赛与不稳定的过渡期
正是由于AGI的巨大颠覆性,使得获取它的竞赛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当前,中美两国被普遍视为这场竞赛的领跑者 53。尽管美国目前在基础模型上被认为拥有约3到6个月的领先优势,但中国的研究机构(如深求DeepSeek)正以极高的资本和数据效率迎头赶上,表明美国的芯片出口管制未能完全扼制中国的追赶步伐 53。
这场竞赛的危险之处在于,对“AGI即将突破”的感知,其本身就可能成为加剧战略不稳定的催化剂。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即将取得决定性突破,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先发制人压力,从而在AGI真正实现之前就触发冲突 50。这种“冲向悬崖”的竞赛动态,加之对AI安全措施的忽视,使得通往AGI的道路本身就危机四伏 55。
此外,AGI的出现还带来了两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风险。其一是“恶意导师”(Malicious Mentor)风险,即AGI可能被用于指导非专业人士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论是生物武器还是网络武器),从而极大地扩散了毁灭性能力 49。其二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工实体”(Artificial Entities with Agency)风险,即AGI可能发展出超越人类控制的自主意识和目标,对全球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49。
长期影响的深层逻辑
AGI与核威慑的终结:自1945年以来,大国间的和平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核威慑逻辑之上。AGI的出现可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一平衡。一个足够强大的AGI,理论上可以开发出全新的、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定位和瘫痪一个国家的所有核武器,无论是通过网络渗透、卫星监控,还是部署能够摧毁潜艇、导弹发射井和机动发射车的微型自主系统 48。如果“第二次打击能力”被消除,核威慑将不复存在。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不稳定的时刻,因为拥有AGI的一方将获得发动“完美第一次打击”的能力,从而拥有了不受惩罚地重塑世界格局的终极力量。
国家的终结?:AGI的另一个长期影响可能在于它对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本身的冲击。核武器的制造和维护需要庞大的国家级工业和财政基础,这使其扩散受到天然的限制。但AGI的本质是软件和算法。一旦其核心原理被破解,尽管初始开发成本高昂,但其复制和扩散的边际成本可能极低。这可能导致权力从国家向掌握AGI的超级企业或甚至个人手中转移 56。在遥远的未来,全球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可能不再是民族国家,而是由AGI赋能的、拥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非国家行为体。这将从根本上颠覆我们所知的国际关系体系。
虽然AGI的实现时间表充满不确定性,但许多顶尖专家和行业领袖认为,在未来5到15年内出现的可能性不可忽视,这使其成为本报告50年预测框架内最重要的“黑天鹅”变量 53。
第二部分:21世纪的轨迹——未来秩序的四种情景(2025-2075)
综合第一部分对五大核心驱动力的分析,未来五十年的全球秩序并非只有一条预设的道路。本部分将构建四个逻辑自洽且相互区别的未来情景,并为每个情景提供分阶段的时间线和可供观察的“路标”。
第六章 情景A:新两极格局(G2世界)
核心描述
在此情景下,世界秩序逐渐固化为由美国和中国分别领导的两个相对稳定的竞争性集团。双方在技术标准、经济体系、金融网络和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全面而激烈的竞争。然而,由于核威慑的恐怖平衡依然有效,以及双方都认识到直接军事冲突的毁灭性代价,大规模热战得以避免。全球治理体系出现显著的二元化,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影响力被削弱,甚至陷入瘫痪,取而代之的是由各自阵营主导的、排他性的组织和规则体系。这并非简单的冷战重演,而是一个在经济和技术上更加交织、竞争形式更加多样的“G2世界”。
关键驱动力与假设
这一情景的实现,其核心前提是中美两国都能在未来十年内成功地应对各自最紧迫的内部结构性挑战,从而保持足够的国力和向心力来整合各自的势力范围。
- 美国方面:通过偶然性的政策抉择和政治妥协,美国成功稳住了其财政状况,避免了灾难性的主权债务危机。两党达成某种形式的“财政休战”,对福利支出进行改革并适度增加税收,从而为关键领域的投资(如《芯片法案》的全面落实)释放了资源。其“创新引擎”持续发力,在AI等关键领域保持了对中国的技术代差,同时其“人才磁石”效应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得以维持。
- 中国方面:中国通过国家强力干预,成功地为其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实现了“软着陆”,避免了系统性金融崩溃。同时,其在半导体、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举国体制”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拖累,维持了中高速的经济增长,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时间线与路标
- 第一阶段(2025-2035):大分野(The Great Sorting)
这是全球各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进行战略选边的关键十年。压力将是巨大的,中立的空间被不断压缩。- 技术路标:各国被迫在下一代通信技术(如6G)的技术标准上做出选择,是采用美国及其盟友(如日、韩、欧)主导的开放架构,还是中国主导的、可能更具成本优势但整合度更高的方案。
- 金融路标:金砖国家集团正式推出并运行一个独立于SWIFT的跨境支付系统。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巴西等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通过该系统,使用本币(特别是人民币)进行大宗商品(如石油)的结算交易 21。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开始出现虽缓慢但明显的结构性下降。
- 地缘政治路标:东盟(ASEAN)内部出现明显分裂,部分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在安全上更紧密地向美国靠拢,而另一些国家(如柬埔寨、老挝)则在经济和政治上深度融入中国的轨道 57。欧盟在对华政策上达成更强硬的共识,将中国正式定义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与美国在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上采取协同行动。
- 第二阶段(2035-2050):集团固化(The Hardening of Blocs)
第一阶段的非正式站队,在这一时期演变为更加正式和制度化的经济与安全集团。- 经济路标:全球经济呈现清晰的二元化特征。两个平行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一个是以美国-欧盟-日本为核心的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集群,另一个是以中国为核心、辐射“全球南方”的、规模庞大且更具成本效益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集群 58。世界贸易组织(WTO)名存实亡,贸易规则主要在集团内部(如升级版的CPTPP和中国主导的RCEP)或集团之间进行谈判。
- 安全路标:全球安全架构完成重组。在印太地区,AUKUS(澳英美联盟)正式扩员,吸纳日本成为技术合作伙伴,并与印度、韩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事实上的“亚洲版北约”。在中国方面,上海合作组织(SCO)的军事与安全合作功能得到强化,并与金砖国家集团的经济议程形成互补,构建起一个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安全与发展共同体。
- 第三阶段(2050-2075):漫长的暮光斗争(The Long Twilight Struggle)
世界进入一个稳定但高度紧张的“新冷战”状态。- 竞争形态:大国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因核威慑而被避免,但代理人战争在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等“中间地带”频繁发生。双方在网络空间、外太空和深海等新疆域的竞争白热化。意识形态的对抗加剧,双方都试图向“全球南方”国家输出自身的治理模式和价值观。
- 风险:尽管总体稳定,但由于双方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近距离对峙,因误判或意外事件(如舰机摩擦)而导致冲突意外升级的风险始终存在。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和流行病防治,合作变得极为困难,只能在危机爆发后进行有限的、交易性的协调。
第七章 情景B:破碎的地球:混乱的多极格局
核心描述
在此情景下,一个更加混乱和不稳定的世界秩序出现。美国和中国都因未能克服其深刻的内部矛盾而相对衰落,无法建立明确的全球或地区霸权,导致全球舞台上出现显著的权力真空。这一真空迅速被一系列崛起的地区大国所填补,包括印度、一个更加一体化和自主的欧盟、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世界进入一个真正的、但缺乏协调和共识的“多极”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彻底碎片化,大国间的合纵连横变得高度机会主义和不可预测,国际关系呈现出19世纪欧洲“均势”体系的某些特征,但范围是全球性的,且更加动荡。
关键驱动力与假设
这一情景的出现,源于第一部分所述的中美两国“必然性”的内部衰落压力最终压倒了其“偶然性”的复兴潜力。
- 美国方面:其内部的负面螺旋加速。持续的政治极化导致治理彻底瘫痪,无法对迫在眉睫的财政悬崖作出任何有效反应,最终在2030年代中期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 1。这场危机重创了美元的全球信誉,迫使美国大幅削减国防开支和全球军事存在,从而进入一个长期的、被迫的战略收缩和内向周期。
- 中国方面:其崛起的势头因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而陷入停滞。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引发了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叠加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经济减速,使其GDP增长率长期徘徊在1-2%的低位 1。中国被困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其领导层不得不将全部精力转向维持国内稳定,从而放弃了“一带一路”等雄心勃勃的全球倡议。
时间线与路标
- 第一阶段(2025-2040):双重衰退与权力真空(The Dual Decline & Power Vacuum)
这是美中两国国力同时遭遇重挫、全球领导力急剧消退的时期。- 经济路标:美国在2035年前后经历一次严重的财政危机,表现为国债收益率飙升、美元大幅贬值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被迫介入协调。中国的房地产债务危机最终失控,导致数家大型银行和信托公司破产,经济陷入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和增长停滞。全球经济进入一个低增长、高波动的“大滞胀”时期。
- 地缘政治路标:美国从欧洲和中东大规模撤军,其全球联盟体系开始松动甚至瓦解。中国大幅削减对“一带一路”和海外军事基地的投入,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迅速萎缩。联合国安理会等全球治理机构因缺乏大国共识和资源投入而彻底失能 1。
- 第二阶段(2040-2060):群雄并起(The Rise of the Rest)
随着美中留下的权力真空扩大,地区大国开始积极填补空间,主张自身利益。- 印度崛起:凭借其庞大的人口红利和相对稳健的经济增长,印度的名义GDP在2040年前后不仅超过德国和日本,更开始显著拉近与中国的差距 31。印度凭借其强大的海军,成为印度洋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并开始向东南亚和中东投射影响力。
- 欧洲自主:面对美国的不可靠和俄罗斯的持续威胁,欧盟在防务一体化上取得决定性突破。在法国的领导下,欧盟建立了一支具有全球快速反应能力的联合部队,并最终就建立独立的核威慑力量达成共识 60。
- 其他极点:土耳其凭借其地缘位置和军事实力,成为东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关键仲裁者。巴西在南美洲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范围。印度尼西亚则领导东盟成为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独立于大国之外的地区集团。金砖国家的扩员,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多极化趋势的早期信号 1。
- 第三阶段(2060-2075):流动的联盟与区域冲突(The Age of Fluid Alliances & Regional Conflicts)
世界进入一个高度不稳定的“新均势”时代。- 国际关系模式:国家间的联盟变得短暂而基于具体议题。例如,欧盟和印度可能在海洋安全问题上合作对抗土耳其,但又可能在贸易问题上相互竞争。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对抗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计算 62。
- 冲突形态:大国间的直接战争风险降低,但地区性的冲突(如巴尔干、中东、非洲大湖区)因缺乏外部大国的有效干预而变得更加频繁和持久。核扩散的风险急剧增加,因为多个地区大国(如日本、韩国、沙特、土耳其)可能会认为,在缺乏可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第八章 情景C:修昔底德陷阱成真:全球冲突
核心描述
在此情景下,一场由“偶然性”危机(最有可能围绕台湾问题)引发的事件,最终失控并升级为中美之间的直接、大规模军事冲突。这正是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所描述的“修昔底德陷阱”的经典再现——一个崛起大国(中国)的实力增长,不可避免地在守成大国(美国)心中激起恐惧,最终导致战争 1。这场冲突的规模、烈度和破坏性将是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无论其最终胜负如何,都将彻底并灾难性地重塑21世纪的全球秩序。
关键驱动力与假设
这一灾难性情景的发生,并非必然,但其可能性由一系列强大的驱动因素所推动。
- “顶峰大国”逻辑: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中国领导层可能判断,由于内部面临严峻的人口和债务危机,其相对于美国的综合国力即将在未来10-15年内达到顶峰,之后将进入一个长期的相对衰落通道。这种“现在不打,以后更没机会打”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的紧迫感,可能极大地提升其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的意愿 1。
- 误判与意外:高度紧张的军事对峙环境,使得因一线指挥官的误操作、技术故障或意外碰撞(如舰机相撞)而引发冲突升级的风险大大增加。
- 国内政治压力:任何一方的领导层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需要通过对外强硬来转移内部矛盾或巩固执政合法性,从而采取超出常规的挑衅行为。
- 威慑失效:一方可能错误地判断另一方的决心或能力,认为可以通过一场“短暂、有限”的战争实现目标而不会引发对方的全面介入,从而导致威慑的灾难性失效。
时间线与冲突升级阶梯
表3:台海冲突升级阶梯与路标
升级阶段 | 关键时间窗口 | 描述与关键路标 | 引用来源 |
第一阶段:危机酝酿 | 2027-2035年 | “最大危险十年”。此阶段是“顶峰大国”逻辑风险最高的时期。解放军预计在2027年基本完成实现武力攻台能力的现代化目标。路标包括:
- 台湾或美国选举产生被北京视为“极端”的领导层。 - 美国通过《台湾政策法》等给予台湾近乎盟友地位的法案。 - 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危机,领导层需要转移国内压力。 |
30 |
第二阶段:强制胁迫 | 冲突前3-6个月 | 北京决心动武,开始进行高强度胁迫,试探国际反应并为军事行动做准备。路标包括:
- 解放军在台湾周边举行前所未有规模的“锁台”军事演习。 - 对台湾实施全面的经济封锁和网络攻击,瘫痪其关键基础设施。 - 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宣传,民众开始囤积物资。 |
65 |
第三阶段:军事入侵 | 冲突爆发(D日) | 解放军发起全面两栖登陆作战。根据CSIS等机构的兵棋推演,冲突序列大致如下:
- D日-D+3日: 解放军对台湾全境发动饱和式导弹和空袭,目标是摧毁台湾的空军、海军和指挥中心。美军必须在数小时内决定并实施干预。 - D+4日-D+10日: 解放军两栖舰队穿越台湾海峡。这是美日潜艇和反舰导弹部队的“猎杀窗口”。美军驻冲绳和关岛的空军基地将遭受中国导弹袭击。 - D+11日后: 解放军成功登陆部分滩头,但后续补给线在美日海空联合打击下极为脆弱。战争转入残酷的岛上争夺战和消耗战。 |
67 |
第四阶段:惨胜或僵局 | 冲突后1-3个月 | 在大多数兵推情景中,如果美国和日本全力介入,中国将无法在短期内完全占领台湾,但各方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 预计损失: 美国损失数十艘舰船(包括1-2艘航母)、数百架飞机、数万名士兵。日本自卫队和基地遭受重创。台湾经济和基础设施被完全摧毁。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主力被歼灭,两栖部队损失殆尽。 - 经济后果: 全球航运中断,半导体供应链断裂,世界经济陷入比1929年“大萧条”更严重的危机。 |
69 |
第五阶段:核升级风险 | 任何阶段 | 尽管是低概率事件,但核升级的风险始终存在。关键的升级触发点包括:
- 解放军的常规攻台行动濒临彻底失败,为避免政治崩溃而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挽回败局”。 - 美军为阻止失败而直接大规模攻击中国大陆的战略目标。 - 任何一方的指挥控制系统在混乱中失灵,导致错误的核警报和报复性打击。 |
67 |
战后世界秩序
一场中美热战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其最终结果将决定21世纪剩余时间的世界格局。
- 情景C1:美国的惨胜(Pyrrhic Victory):美国和盟友成功阻止了中国对台湾的占领,维持了台湾的自治。然而,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军事和经济代价,其全球领导地位受到严重侵蚀。战后的美国可能被迫转向战略收缩,世界秩序可能滑向情景B的混乱多极格局。
- 情景C2:中国的决定性胜利:中国成功占领并控制了台湾。这将标志着美国在西太平洋霸权的终结,其在亚洲的联盟体系(特别是美日、美韩同盟)可能因此崩溃。中国将成为东亚的主导力量,但也将面临长期的国际孤立和严厉的经济制裁。世界将进入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但极不稳定的新秩序,或者是一个更加壁垒分明的“新两极格局”(情景A) 73。
- 情景C3:毁灭性的僵局:战争陷入长期的、高强度的消耗战,双方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因国内无法承受损失而被迫停火。这种情况下,双方国力都受到极大削弱,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萧条,为其他地区大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最终同样导向情景B的碎片化世界。
第九章 情景D:纠缠的巨人:非对称共存
核心描述
这是未来20年(2025-2045)最有可能出现的基础情景。它并非一个稳定的终局,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紧张的动态平衡。在此情景下,美国和中国在经济上仍然深度相互依赖(特别是在非战略性领域),但在地缘政治、军事和关键技术领域,双方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零和博弈”的特征。这是一种“有管理的对抗”和“有选择的脱钩”并存的复杂状态,双方都试图在不引发灾难性冲突(情景C)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削弱对方、增强自身。这并非一个G2共治的和谐体系,而是一种双方在一条绷紧的钢丝上小步前行的、高度不稳定的“非对称共存”。
关键驱动力与假设
这一情景之所以成为最可能的“默认路径”,是因为它建立在一个理性的、但充满不信任的假设之上:中美双方的决策者都清醒地认识到,一场全面热战的代价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的(避免情景C),同时,在短期内实现经济上的完全脱钩也是不现实且经济上自毁性的(避免情景A的快速到来)。因此,双方被迫在“对抗”与“依赖”之间寻求一种危险的平衡。
- 美国的战略逻辑:维持其在金融、基础科学和全球软实力领域的首要地位,同时通过“小院高墙”策略,精准打击中国的科技野心,并联合盟友在印太地区构建对中国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威慑。
- 中国的战略逻辑:利用其无可匹敌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全球贸易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头号强国。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和“金砖+”等机制,构建一个独立于西方的“全球南方”朋友圈,以对冲美国的地缘政治压力。
时间线与路标
- 第一阶段(2025-2035):对冲性融合与日益加深的对抗(Hedged Integration & Deepening Rivalry)
这是“非对称共存”格局形成并固化的十年。- 经济路标:全球供应链呈现“部分脱钩”的特征。“中国+1”战略成为跨国公司的主流,但这种多元化更多是风险对冲,而非彻底的转移。在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依然很深,但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两个平行的生态系统加速形成 25。
- 技术路标:技术二元化成为既定事实。在数字支付、物联网标准、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清晰的“中国标准区”和“美国标准区”。各国被迫在不同技术领域做出不同的选择,例如在电信设备上可能采用中国方案,但在云计算服务上则选择美国公司。
- 军事路标:印太地区,特别是台海和南海,成为长期军事高压区。中美两军的舰机遭遇和“灰色地带”冲突(如海上执法力量的对抗)成为常态。双方都将极力避免擦枪走火,并建立和完善危机沟通机制,但误判的风险始终高悬 75。
- 第二阶段(2035-2050):气候议程强制下的有限缓和(The Climate Imperative Forces a Reckoning)
随着气候变化的物理和经济影响变得日益严峻和不可否认,它将上升为中美两国共同的首要国家安全威胁。- 合作路标:面对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供应链中断和极端天气灾害,中美被迫在气候问题上开启一种高度务实和交易性的合作 42。这种合作将是有限的、不涉及核心战略利益的,但它会成为两国之间最重要的、防止关系彻底破裂的“压舱石”。双方可能建立联合气候灾害预警中心,或在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上进行协调。
- 竞争路标:与此同时,气候领域的竞争也在加剧。“绿色科技”(如电池、太阳能、智能电网)成为新的产业竞争制高点。中国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产能优势,向全球输出其技术和标准,而美国则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试图建立自己的绿色产业体系,并与盟友合作对抗中国的“产能过剩”冲击 1。
- 第三阶段(2050-2075):通用人工智能的奇点时刻(The AGI Tipping Point)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突破变得日益临近,它将为“非对称共存”这一本已不稳定的体系注入终极的不确定性。- 稳定破坏者:AGI的巨大潜力(如可能破解核威慑)将打破现有的军事平衡,使得“非对称共存”所依赖的、可控的对抗基础不复存在 48。对“AGI突破”的恐惧将压倒一切,可能迫使两国放弃当前的“纠缠”状态。
- 岔路口:世界将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选择。一种可能是,对失控风险的共同恐惧,将迫使中美及其他大国达成一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协议,对AGI的研发和部署进行严格的国际监管,从而将世界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合作治理模式。另一种更危险的可能是,对被对手抢先突破的恐惧,将引发一场不计后果的、最后的疯狂竞赛,最终将“非对称共存”推向“全球冲突”(情景C)的深渊。
结论:驾驭大国力量的再平衡
对未来五十年全球秩序的分析最终指向一个核心事实:一场深刻的全球力量再平衡进程具有其结构性的必然性,但这一进程将通向何种未来,则充满了偶然性。最终的结局并非由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所简单决定,而更多地取决于各方如何驾驭其自身的内部挑战。
对于美国而言,其国运的核心斗争在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吸引力(偶然性),能否战胜其日益僵化的政治体制和不可持续的财政轨迹(必然性)1。这是一场复兴潜力与结构性衰败之间的赛跑。如果其创新引擎能够持续创造足够的财富和技术优势,如果其社会能够弥合分歧以实现有效的政治治理,那么美国就有可能实现自我更新,并以一种新的、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领导角色。反之,如果政治内耗和债务压力最终压垮了其创新和开放的根基,其相对衰落的轨迹就可能加速,且难以逆转。
对于中国而言,其国运的核心考验在于,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否超越人口老龄化和债务累积的速度 1。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在追赶阶段创造了奇迹,但其付出的代价——人口失衡和债务风险——正开始全面显现。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转型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克服技术瓶颈,就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全面的超级大国。但如果其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集中爆发,叠加外部的地缘政治压力,其崛起之路就可能在到达顶峰之前就戛然而止。
展望未来五十年,最有可能的轨迹并非直接通向上述四种情景中的任何一种纯粹形态,而更可能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全球秩序很可能以情景D:非对称共存为起点。在未来10到20年,中美两国将在经济上继续深度捆绑,同时在技术、军事和地缘政治上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性相互依赖”将是未来几十年的主旋律,充满紧张和不确定性。
然而,这一平衡是极其脆弱的。它可能在多种力量的驱动下,滑向其他三种情景。如果中美任何一方或双方都未能有效管理其内部危机,世界就可能滑向情景B:碎片化的多极格局,一个更加混乱、缺乏领导核心的世界。而贯穿整个时期的,将是情景C:全球冲突的阴影——一个概率虽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的风险,它将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整个国际体系之上。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情景A:新两极格局,则显得过于乐观,它需要双方都具备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进行深刻内部改革的意愿与能力,而这在当前看来颇具挑战。
最终,历史的走向将由无数个偶然性的抉择所决定。领导人的智慧、政策的成败、科技的突破、以及民众的意愿,都将在由结构性力量划定的宏大舞台上,共同书写21世纪的命运。
表4:未来情景路标矩阵(2025-2075)
情景A:新两极格局 | 情景B:破碎的地球 | 情景C:全球冲突 | 情景D:非对称共存 | |
核心描述 | 稳定的美/中领导的两个集团,激烈竞争但避免热战。 | 混乱的多极世界,地区大国成为独立一极。 | 中美因偶然性危机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 经济相互依赖,地缘政治激烈竞争的紧张平衡。 |
关键驱动力 | 美/中均成功应对内部挑战,国力强劲。 | 美/中均因内部问题而相对衰落,出现权力真空。 | 误判、国内政治需要、或“顶峰大国”冒险。 | 双方均认识到冲突代价过高,但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
全球治理 | 瘫痪,被集团内部机制取代。 | 碎片化,功能失调。 | 崩溃,战后由胜利方重塑。 | 在特定领域(如气候)合作,在其他领域对抗。 |
联盟体系 | 固化为两大对立阵营。 | 流动、机会主义的联盟。 | 联盟被卷入全球性战争。 | 竞争性地拉拢第三方。 |
关键路标 | - BRICS+支付系统取代SWIFT在集团内地位。
- AUKUS扩员,SCO强化安全功能。 - 全球技术标准完全二元化。 |
- 美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 中国经济长期停滞。 - 印度、欧盟成为独立的军事和经济极点。 |
- 2027-2035年间台海爆发战争。
- 美军基地遭直接攻击。 -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断。 |
- “中国+1”供应链模式成为主流。
- 气候变化成为中美合作的唯一稳定领域。 - AGI竞赛成为新的焦点。 |
冲突概率 | 低(但代理人战争频发) | 中等(地区冲突频发) | 高(在2027-2035窗口期) | 中低(但“灰色地带”冲突不断) |
引用的著作
- 全球力量的再平衡:复兴之龙:对中国崛起及其内在矛盾的结构性分析报告.pdf
- The Long-Term Budget Outlook: 2025 to 2055 -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61187
- Long-Term Budget Outlook Leaves No Room for Costly Legislation - Peterson Found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pgpf.org/article/long-term-budget-outlook-leaves-no-room-for-costly-legislation/
- Pathways to 2050 and New Global Markets That Matter - Andaman Partner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andamanpartners.com/2025/06/pathways-to-2050-and-new-global-markets-that-matter/
- How Severe Are China’s Demographic Challenges? - ChinaPower Projec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hinapower.csis.org/china-demographics-challenges/
- Innovation Lightbulb: Tracking CHIPS Act Incentives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innovation-lightbulb-tracking-chips-act-incentives
- A Look at the CHIPS-Related Portions of CHIPS+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look-chips-related-portions-chips
- Sourcing Requirements and U.S.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sourcing-requirements-and-us-technological-competitiveness
- FACT SHEET: One Year after 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 Marks Historic Progress in Bringing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s Home, Supporting Innovation, and Protecting National Security | The White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bidenwhitehouse.archives.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8/09/fact-sheet-one-year-after-the-chips-and-science-act-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marks-historic-progress-in-bringing-semiconductor-supply-chains-home-supporting-innovation-and-protecting-national-s/
- The bold vision of 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isn’t getting the funding it needs | Brooking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bold-vision-of-the-chips-and-science-act-isnt-getting-the-funding-it-needs/
-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An Overview of the Key Drivers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1414416_China’s_Dual_Circulation_Strategy_An_Overview_of_the_Key_Drivers
-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DCS) | Series - Hinrich Found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hinrichfoundation.com/research/article/us-china/china-dual-circulation-strategy-dcs/
- China’s Big Fund 3.0: Xi’s Boldest Gamble Yet for Chip Supremacy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thediplomat.com/2024/06/chinas-big-fund-3-0-xis-boldest-gamble-yet-for-chip-supremacy/
- Big picture: China boosts chip industry with massive new fun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kr-asia.com/big-picture-china-boosts-chip-industry-with-massive-new-fund
- China’s Quest for Semiconductor Self-Sufficiency | Centre for Emerging Technology and Securit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etas.turing.ac.uk/publications/chinas-quest-semiconductor-self-sufficiency
- What’s happening in Chin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Economics Observator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conomicsobservatory.com/whats-happening-in-chinas-semiconductor-industry
- China’s Defiant Chip Strategy -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fpri.org/article/2024/06/chinas-defiant-chip-strategy/
- Shaping the Digital Order: China’s Role in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globaltaiwan.org/2025/02/shaping-the-digital-order-chinas-role-in-technology-standards-and-the-implications-for-taiwan/
-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The Race to Control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 DGA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dgap.org/en/research/publications/shape-things-come-race-control-technical-standardization
- Brics’ daringly autonomous model for financial sovereignty - OMFIF,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omfif.org/2024/11/brics-daringly-autonomous-model-for-financial-sovereignty/
- How Would a New BRICS Currency Affect the US Dollar? | INN - Investing News Network,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investingnews.com/brics-currency/
- Fast payments in action: Emerging lessons from Brazil and India - Atlantic Counci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econographics/fast-payments-in-action-emerging-lessons-from-brazil-and-india/
- BRICS Pay – Legitimate Challenge or Doomed to Fail? - Juniper Research,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juniperresearch.com/resources/blog/brics-pay-legitimate-challenge-or-doomed-to-fail/
- In a Multipolar World, Global South Finds Its Moment | BC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5/in-a-multipolar-world-global-south-finds-its-moment
- US-China decoupling: Rhetoric and reality - CEP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epr.org/voxeu/columns/us-china-decoupling-rhetoric-and-reality
-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 Rhodium Grou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rhg.com/research/china-and-the-future-of-global-supply-chains/
- A disaster of their own making. The demographic crisis in Chin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osw.waw.pl/en/publikacje/osw-commentary/2024-02-07/a-disaster-their-own-making-demographic-crisis-china
- China’s shrinking population and constraints on its future power - Brookings Institu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chinas-shrinking-population-and-constraints-on-its-future-power/
- Factors Shaping the Future of China’s Military - RAND Corpor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2618-1.html
- The Ambitious Dragon: Beijing’s Calculus for Invading Taiwan by 2030 - Air Universit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iruniversity.af.edu/JIPA/Display/Article/3371474/the-ambitious-dragon-beijings-calculus-for-invading-taiwan-by-2030/
- As upbeat Indian economy closes gap with Japan, Germany, the real test will be at the podium - India Toda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today-insight/story/as-upbeat-indian-economy-closes-gap-with-japan-germany-the-real-test-will-be-at-the-podium-2734414-2025-06-02
- CBO says US budget deficits to widen, national debt to surge to 156% of GD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foxbusiness.com/economy/cbo-says-us-budget-deficits-widen-national-debt-surge-156-gdp
- The national debt: How and why the US government borrows mone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journalistsresource.org/economics/public-debt/
- The Consequences of Debt | The U.S. House Committee on the Budge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budget.house.gov/press-release/the-consequences-of-debt
- What Would A US Sovereign Debt Crisis Look Like? - Hoover Institu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hoover.org/research/what-would-us-sovereign-debt-crisis-look
- What are the risks of a rising federal debt? - Brookings Institu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what-are-the-risks-of-a-rising-federal-debt/
- U.S.-China Economic Competition - RAN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research_reports/RRA1900/RRA1947-1/RAND_RRA1947-1.pdf
- Leaky Roof: Melting Himalayas in the ‘Asian Century’ | Toda Peace Institu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toda.org/global-outlook/2024/leaky-roof-melting-himalayas-in-the-asian-century.html
- Himalayan glacier melt threatens water security for nearly 2 billion in South Asia - EH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ehn.org/himalayan-glacier-melt-threatens-water-security-for-nearly-2-billion-in-south-asia
-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dia-China Rivalry - Melting Mountains, Mounting Tension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limateandsecurity.org/wp-content/uploads/2021/06/Melting-Mountains-Mounting-Tensions_Climate-Change-and-the-India-China-Rivalry_2021_05_13.pdf
-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Global Conflict Track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fr.org/global-conflict-tracker/conflict/territorial-disputes-south-china-sea
- We need to start talk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security -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5/01/climate-change-security-relationship/
- Climate change as a catalyst fo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 OIJPC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oijpcr.org/archive/Climate-change-as-a-catalyst-for-Conflict-and-Cooperation/67b0982f3041c1721e09744e
- Climate disruption to global supply chains could lead to $25 trillion net losses by mid-century | King’s College Lond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kcl.ac.uk/news/climate-disruption-to-global-supply-chains-could-lead-to-25-trillion-net-losses-by-mid-century
- oijpcr.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oijpcr.org/archive/Climate-change-as-a-catalyst-for-Conflict-and-Cooperation/67b0982f3041c1721e09744e#:~:text=Climate%20change%2C%20while%20posing%20significant,rivers%2C%20lakes%2C%20and%20forests.
-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Harvard ALI Social Impact Revie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sir.advancedleadership.harvard.edu/articles/climate-change-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 What the Next Frontier of AI—AGI—Means for Government & GovCons - ExecutiveBiz,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executivebiz.com/article/all-about-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govcon/
- Nuclear Deterrence in the Age of AGI | Lawfa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lawfaremedia.org/article/nuclear-deterrence-in-the-age-of-agi
- Five Questions: Jim Mitre on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 RAN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and.org/pubs/commentary/2025/05/five-questions-jim-mitre-on-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html
- Why the US Military Should Plan for Human-Level AI |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 AE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ei.org/articles/why-the-us-military-should-plan-for-human-level-ai/
-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s Five Hard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s - Senate Armed Servic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rmed-services.senate.gov/download/testimony/mitre-testimony?download=1
-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s Five Hard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s - RAND Corpor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perspectives/PEA3600/PEA3691-4/RAND_PEA3691-4.pdf
- US-China AI Gap: 2025 Analysis of Model Performance,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cordedfuture.com/research/measuring-the-us-china-ai-gap
- Scenario Planning: The U.S.-China AGI Competi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EU as a Mediato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5/02/03/scenario-planning-the-u-s-china-agi-competition-and-the-role-of-the-eu-as-a-mediator/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ms race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ificial_intelligence_arms_race
- Whether governments will control AGI is important and neglected - LessWron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lesswrong.com/posts/fFqABwAHMvhHSFmce/whether-governments-will-control-agi-is-important-and
- Placing ASEAN amidst a growing US-China competi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placing-asean-amidst-a-growing-us-china-competition
- Full article: US-China competition, world order and economic decoupling: insights from cultural realism - Taylor & Francis Onlin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357718.2025.2471353?af=R
- India replaces Japan as world’s 4th largest economy, poised to overtake Germany for 3rd rank - AP7A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p7am.com/en/101558/india-replaces-japan-as-worlds-4th-largest-economy-poised-to-overtake-germany-for-3rd-rank
- (PDF) Shaping and securing the EU’s open strategic autonomy by 2040 and beyon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1851142_Shaping_and_securing_the_EU’s_open_strategic_autonomy_by_2040_and_beyond
- Teaser: Recommendations on a Stronger European Defence for Uncertain Tim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lobsec.org/what-we-do/press-releases/teaser-recommendations-stronger-european-defence-uncertain-times
- The Failure of Middle Power Concerts: A Return to Power Politics?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nternationalaffairs.org.au/australianoutlook/the-failure-of-middle-power-concerts-a-return-to-power-politics/
- Momentum for Middle Powers - Körber-Stiftun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koerber-stiftung.de/site/assets/files/46799/emerging_middle_powers_report_2025.pdf
- Xi Jinping’s Calculus of Cross-Strait Conflict |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usip.org/publications/2025/02/xi-jinpings-calculus-cross-strait-conflict
- The Risk of a Taiwan Invasion Is Rising Fast - Recorded Futu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go.recordedfuture.com/hubfs/reports/ta-cn-2025-0212.pdf
- The looming threat: Five signs of potential US-China conflict | Caliber.Az,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aliber.az/en/post/the-looming-threat-five-signs-of-potential-us-china-conflict
- Wargaming and Scenarios: Research & Analysis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is.org/topics/wargaming-and-scenarios
-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A US-China Conflict over Taiwan - YouTub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DMh_dyshY&pp=0gcJCdgAo7VqN5tD
-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first-battle-next-war-wargaming-chinese-invasion-taiwan
- Report Launch―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 r/CredibleDefense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ddit.com/r/CredibleDefense/comments/108fwga/report_launchthe_first_battle_of_the_next_war/
- ‘Strategic Disruption’ Can Thwart an Invasion of Taiwan | Proceedings - U.S. Naval Institu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24/december/strategic-disruption-can-thwart-invasion-taiwan
- Designing A Strange Game: A Nuclear Wargame for the 21st Century - RAND Corpor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research_reports/RRA1200/RRA1204-1/RAND_RRA1204-1.pdf
- The Collapse of the US-led World Order: China Gains Ground but Not Ready to Replace 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theasanforum.org/the-collapse-of-the-us-led-world-order-china-gains-ground-but-not-ready-to-replace-it/
- Competing 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order | 02 China: Balancing the US, increasing global influence - Chatham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hathamhouse.org/2025/03/competing-visions-international-order/02-china-balancing-us-increasing-global-influence
- Taiwan’s Evolving Response to China’s Grey Zone Actions - RUS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usi.org/explore-our-research/publications/policy-briefs/taiwans-evolving-response-chinas-grey-zon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