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力量的再平衡:复兴之龙,对中国崛起及其内在矛盾的结构性分析报告

拓展自-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复兴大国的崛起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的崛起轨迹及其面临的复杂挑战,进行一次深入且具颗粒度的循证分析。报告将原始分析文件(1)中“第二部分”的内容,拓展为一份全面、独立的专题研究。本研究严格遵循一个核心分析框架,即区分两种性质迥异的驱动力:其一是深刻、缓慢变化的结构性力量,即“必然性”(Inevitability),它们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宏大叙事背景;其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特定事件与内在矛盾,即“偶然性”(Contingency),它们将决定中国崛起的最终高度与形态。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中国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无与伦比的经济规模以及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共同构成了推动其国力持续上升的、近乎必然的结构性力量。然而,本报告将进一步揭示一个深刻的悖论:正是这些驱动其成功的机制,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孕育了可能使其崛起进程偏离轨道甚至陷入停滞的重大脆弱性。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崛起并非一条线性的康庄大道,而是一场其自身发展模式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本研究将通过解构中国成功的核心机制,阐明其如何同时催生了潜在的停滞风险,从而为理解21世纪这一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变迁,提供一个更富逻辑性与洞察力的分析视角。


第一部分:一个复兴大国的结构性基础

本部分将解构中国崛起背后核心的“必然性”力量。研究认为,一种独特的国家能力、大陆级的规模效应以及强大的民族意志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具有自我强化效应的发展引擎。

第一章 动员型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威力

本章旨在分析中国独特的、以国家为主导的动员型治理模式的效能。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体制能够制定并高效执行跨越数十年的长期战略规划,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西方民主国家中常见的选举周期和政治僵局所带来的掣肘,构成了其在发展追赶阶段最根本的结构性优势 1。这一模式常被官方概括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本质并非简单的命令-控制经济,而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战略性地引导资本、调动资源、并施加政策支持于特定产业,以达成国家层面的宏伟目标 2

核心论点与证据

中国的政治体制,其核心特征被官方定义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并被视为其“最大的优势” 1。这种治理模式赋予了国家无与伦比的战略执行力。从连续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到推行宏大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资源整合与战略贯彻能力 1。在国家发展的特定阶段,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即“国家队”)方面,这种模式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速度与规模优势,这是驱动其过去数十年经济奇迹的核心结构性因素 1

案例研究1.1:高铁奇迹——国家动员的蓝图

中国高速铁路(HSR)网络的建设,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缩影。它完美展示了顶层规划、巨额国家主导投资以及标准化设计相结合,如何能够克服巨大的技术、资金与后勤障碍,最终建成一项足以改变国家经济地理格局的战略性资产。

  • 背景分析:在21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客运压力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决策层将发展高铁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国家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战略举措。这一决策并非基于短期市场需求,而是基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
  • 证据与分析:截至2019年,中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高铁线路超过25,000公里,远超世界其他国家总和 7。世界银行在2019年的一份评估报告中,高度肯定了中国高铁模式的成功。报告指出,得益于设计的标准化和流程化,中国高铁的建设成本平均为每公里1700万至2100万美元,大约是其他国家成本的三分之二 7。更重要的是,截至2015年,整个高铁网络的经济回报率估计为8%,这一数字远高于中国及大多数国家对大型长期基础设施投资所要求的资本机会成本,证明了其财务上的可行性 7。高铁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交通本身,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城市发展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并为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提供了便利 7。因此,高铁网络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国家力量重塑国土空间、整合国内市场的物理体现。

案例研究1.2:新能源汽车(NEV)的全球制高点——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如果说高铁建设展示了动员型国家在传统基建领域的实力,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则揭示了该模式如何能够迅速转向,并在一个新兴的高科技战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本案例将详细拆解中国结合巨额补贴、精准产业政策和国内市场培育于一体的多维度战略。

  • 背景分析:面对能源安全挑战和传统汽车产业技术壁垒,中国政府将新能源汽车设定为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目标不仅是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更是要在一个决定未来全球工业格局的领域建立领导地位。
  • 证据与分析:自2009年以来,据估算,中国政府向新能源汽车产业投入的各类支持资金总额高达2300亿美元 9。这些支持是全方位的,包括:对生产商的直接补贴(如比亚迪等企业获得了巨额资助);对消费者的购买返利和税收减免;以及强制性的政府采购计划,要求政府车队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 10。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循环:政策支持催生了巨大的生产规模,规模效应又反过来推动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其成果是惊人的:中国生产第一个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耗时27年,而生产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了17个月 12。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7.6%,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产品以高性价比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2

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影响

  • 国家即市场创造者:上述两个案例揭示了中国国家角色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即其作用远不止于监管或投资,而是主动地“创造和塑造市场”。在高铁案例中,国家通过构建网络本身创造了新的出行需求。在新能源汽车案例中,国家通过补贴、牌照限制(在一些大城市,新能源汽车可以免费获得燃油车需要高价拍卖的牌照)等非市场手段,“制造”了初始的消费需求,当产业规模化、成本下降后,这种需求便逐渐转为可持续的市场行为 11。这与西方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后者模式中,国家通常是应对或规制已经存在的市场力量。
  • 产能过剩的必然性及其外部化:动员型模式的巨大成功——其向特定产业注入海量资本和资源的能力——也几乎必然地导向一个结果:大规模的产能过剩。这已成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14。这一内在逻辑的演化路径清晰可见:
    1. 国家将某个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战略重点,并动用国家力量予以扶持 9
    2. 海量资源涌入导致了爆炸性的增长和白热化的国内竞争,形成了官方媒体所称的“ ludicrous levels of overcapacity”(荒谬的产能过剩)15
    3. 面对残酷的国内价格战,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海外扩张视为“第一优先事项” 15
    4.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将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外部化”,导致大量低成本、高技术含量的中国商品(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涌入全球市场。
    5. 最终,这种涌入不可避免地在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引发了强烈的保护主义反应和关于不公平竞争的指责 17。这直接将中国的国内产业政策与不断升级的全球贸易紧张局势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新一轮的“中国冲击”(second China shock),但与上一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同,这一次冲击的核心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 18

第二章 规模的压制力:中国不可化约的“三重优势”

本章论述,中国的崛起动力并不仅仅源于其政治体制,其大陆级别的国家规模本身就是一种质变性的战略资产。这种优势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三个相互强化、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的复合体,本报告称之为“三重优势”:完备的工业基础(供给优势)、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优势)以及无与伦比的人力资本库(人才优势)。这三重优势的叠加,为中国经济赋予了强大的引力、韧性和发展潜力 1

供给优势:世界唯一的全门类工业生态系统

  • 证据与分析: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建成了被官方描述为“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1。这意味着从基础原材料到精密零部件,再到最终消费品,产业链的绝大部分环节都可以在国内完成闭环。这种强大的产业集群和配套能力,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时间,更在日益动荡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下,为其供应链提供了无可比拟的韧性和安全保障。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超过28%,稳居世界第一 20。这种制造业生态系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化为一个由先进基础设施、庞大人才储备和巨额研发投入共同支撑的复杂网络,使得跨国公司即便面临地缘政治风险,也难以在短期内将其供应链完全迁出中国 21

需求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

  • 证据与分析:中国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其中包含一个规模超过4亿、且仍在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构成了官方所称的“超大规模市场” 1。这一市场具有双重战略价值。首先,它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成为抵御外部需求波动(如全球经济衰退或贸易战)的坚实缓冲垫 1。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巨大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试验场。无论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还是新能源汽车,任何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都能在这里找到广阔的应用场景、海量的数据和快速迭代的机会 1。这种独特的“需求引致创新”机制,使中国得以从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阶段,升级为“以市场创技术”的新阶段,即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引力来培育和催生本土的技术创新和龙头企业 1

人才优势:人力资本超级大国

  • 证据与分析: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素质持续提升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其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人才资源总量高达2.2亿 1。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正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海量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指标在于高层次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培养。根据美国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的一份权威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大学每年授予的STEM博士学位数量将超过77,000人,几乎是美国(约40,000人)的两倍 1。如果将美国的数据仅限于其本国学生,则中国的STEM博士毕业生数量将是美国的三倍以上 27。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也在迅速提升,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的顶尖学府(即“双一流”大学),表明中国正在快速增强其培养高水平STEM专家的能力 27

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影响

  • 规模-创新飞轮效应:“三重优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循环,即“规模-创新飞轮”。其逻辑如下:巨大的需求市场为新技术(特别是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提供了海量的训练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庞大的人才库提供了足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来开发和优化这些技术;而完备的供给体系则确保了这些创新产品能够被迅速、低成本地大规模制造出来。这个由需求、人才、供给构成的飞轮一旦转动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惯性,形成一种其他小规模经济体难以复制的结构性竞争优势。
  • 美国对中国人才的战略依赖与脆弱性:CSET的报告不仅揭示了中国的实力,更暴露了美国一个深刻的战略脆弱性 30。长期以来,美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严重依赖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博士生。数据显示,在美国大学的STEM领域,国际学生占博士研究生总数的40%,而中国学生又占国际学生池的35%,总计占美国所有STEM博士生的16%。在人工智能等关键前沿领域,中国籍学生的比例更是高达27% 30。然而,随着中美地缘政治关系日趋紧张以及其他推拉因素的影响,这些中国顶尖人才毕业后留在美国的意愿(即“留存率”)已出现显著下降,从历史上的90%左右降至76% 30。这就构成了一个对美国极为不利的潜在局面:
    1. 美国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部分基础,是吸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最优秀人才 1
    2. 在人工智能等决定未来的关键领域,美国对中国人才的依赖尤为突出 30
    3. 现在,这条至关重要的人才补给线正面临中断的风险 30
    4.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正在以数倍于美国的速度,大规模培养同等甚至更高质量的STEM博士 27
    5.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可能使美国在未来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其自身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输入端(中国人才)开始萎缩;另一方面,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同一领域实现了人才的自给自足甚至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使得美国过去的一项核心优势(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转变为一个潜在的战略依赖和重大脆弱性。

表1:中国的“三重优势”——关键指标(约2025年)

优势维度 关键指标 数据 来源
供给优势 全球制造业产出份额 约28.7% 20
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 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 21
需求优势 人口总量 14.22亿 1
中等收入群体 > 4亿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约7万亿美元(48.3万亿人民币) 25
人才优势 年度STEM博士毕业生(预测) 约77,000人 1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约2.4% 1
年度专利申请量(WIPO) 1,642,582件 1

第二部分:通往首强之路的偶然性障碍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那些可能阻碍、延缓甚至中断中国崛起进程的“偶然性”变量。报告认为,驱动中国崛起的国家主导模式,其本身也孕育了深刻的、结构性的脆弱性。这些内在矛盾与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前行道路上最重大的风险。

第三章 内部制动:人口与债务的双重危机

本章深入探讨中国面临的两个最严峻的内部挑战。报告认为,这两个问题并非经济周期中的暂时性困难,而是源于过去政策选择的、具有长期锁定效应的结构性制动器,它们将对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构成持续的、系统性的约束。

3.1 人口定时炸弹:“未富先老”的困局

中国面临的最为严峻且几乎不可逆转的长期挑战,是其急剧恶化的人口结构,这一困境被普遍形容为“未富先老” 1。这是过去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共同作用下生育率自然下降的直接后果。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滑向一个深度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社会。

  • 背景分析: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均资源占有率,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了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但也极大地扭曲了人口年龄结构,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31。尽管后来转向“二孩”乃至“三孩”政策,但由于育儿成本高昂、社会观念变迁等复杂因素,这些政策未能有效逆转生育率持续低迷的趋势 32
  • 证据与分析: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就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而到2050年,其劳动年龄人口将比2020年的峰值减少近3亿 1。届时,社会抚养比将急剧恶化,可能出现一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一个退休人员的“背驮式社会” 1。这是一个缓慢但确定无疑的危机,它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增长的潜力。劳动力供给的萎缩将推高用工成本,削弱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而不断增长的养老金和医疗保健开支,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国家财政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1
  • 政策应对:延迟退休计划:作为应对人口危机的直接举措,中国已正式宣布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案,计划于2025年1月1日生效 4。根据该计划,男性退休年龄将在15年内逐步提高至63岁,女性管理技术岗和普通工人的退休年龄将分别提高至58岁和55岁 4。同时,领取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也将从2030年起,用10年时间从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 36。精算研究表明,此举可以将养老基金首次出现缺口的时间从2027年推迟至2029年 39。然而,这项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阻力,民众普遍担忧其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并引发对大龄劳动者就业歧视的加剧 4

3.2 债务大山:投资狂潮的后遗症

在快速增长阶段积累的巨额债务,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主要风险点,这是第一章所述的投资驱动的“动员型国家”模式的直接产物。

  • 背景分析:在过去几十年,为了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和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地方政府被赋予了巨大的投资自主权。然而,由于预算法规的限制,它们创造性地通过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等表外实体进行大规模借贷,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这虽然在短期内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但也导致了大量的低效投资、重复建设,并堆积了如山的债务。
  • 证据与分析:虽然中国中央政府的官方债务水平相对可控,但真正的风险潜藏于地方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计算在内,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总额”在2024年已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4%,而“广义财政赤字”更是高达GDP的13.2% 1。这一债务规模与深陷财政困境的美国已不相上下。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房地产市场危机,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价齐跌,严重冲击了以土地出让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财政,并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1
  • 政策应对:“一揽子化债”方案:为应对这一挑战,北京正在实施一套复杂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其核心是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将部分高息的LGFV隐性债务置换为低息的、明确的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同时辅以贷款展期、降息等措施 44。然而,标普全球(S&P Global)等国际评级机构评估认为,这些措施更多是在“争取时间”,而非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们并未解决多数LGFV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根本问题 44。IMF在其2024年的金融稳定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尽管当局已采取多项措施,但源于房地产行业和LGFV的“金融稳定风险依然高企” 6

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影响

  • 发展型国家的悖论:本章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模式”的核心悖论:那些驱动其崛起的强大力量,恰恰是其当前最大脆弱性的根源。旨在提高人均GDP和控制人口的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催生了今日的人口定时炸弹。以国家主导的、大规模投资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建造了举世瞩目的高铁网络,也同时堆积了岌岌可危的债务大山。这一内在矛盾表明,“中国模式”可能包含着自我设限的机制,其在追赶阶段的巨大优势,在发展到更高阶段后,可能会转变为制约其进一步上升的沉重负担。
  • “顶峰大国”陷阱:当这些严峻的内部结构性压力(人口、债务)与日益紧张的外部环境(技术封锁、地缘围堵)交汇时,一种危险的战略逻辑便可能浮现,即所谓的“顶峰大国”(Peak Power)理论 1。该理论认为,大国冲突的最大风险,并非源自一个持续、自信崛起的中国,而是来自一个已经触及实力顶峰,并开始感知到长期衰落(源于人口老龄化、债务危机等内部因素)即将来临的中国。
    1. 中国的领导层为其国家设定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 1
    2. 然而,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分析都清晰地表明,人口和债务这两大结构性逆风,将对未来的长期增长构成巨大阻力 1
    3.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外部遏制压力正在不断加码,试图压缩其战略空间 1
    4. 如果北京的决策者综合判断后认为,在这些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的相对实力已经达到或接近其历史最高点,未来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甚至可能开始相对下滑,那么其战略行为模式就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
    5. 这种判断可能会诱使其领导层变得更具风险偏好,试图在“机会之窗”关闭之前,采取果断行动来“锁定”其核心战略利益——其中最关键、最危险的无疑是解决台湾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与其等待一个自身实力相对削弱、外部环境更加不利的未来,不如在当下尚有实力优势时采取行动。这种逻辑使得由“偶然性”事件(如台海危机)引发直接冲突的风险,在短期内反而可能因此上升,而不是下降。

第四章 外部围城:地缘政治与科技战争

本章将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双重外部压力:一是日益成形的地缘战略包围圈,二是以美国为主导的、旨在遏制其技术进步的科技战争。报告同时将剖析中国为突破此困局而采取的主要战略应对措施。

4.1 孤独的超级大国:联盟体系的非对称性与地缘政治推力

在国际关系格局中,中国面临着一个与其经济体量不相称的、相对孤立的战略环境。这种局面源于联盟体系的显著非对称性。

  • 证据与分析:与美国拥有一个遍布全球、根深蒂固的正式军事同盟网络(如北约、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缺乏类似的、能够在危机时刻提供可靠军事支持的盟友 1。其最主要的战略伙伴俄罗斯,自身是一个国力处于长期下降通道的大国,其能提供的支持有限。在至关重要的印度-太平洋地区,中国面对的是一个由美国领导、由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日益警惕的邻国组成的潜在制衡联盟。近年来,美国通过强化“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构建“澳英美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机制,正在积极编织一个旨在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战略网络 1。在任何潜在的重大冲突中(如台海冲突),美国将能够与其盟友协同作战,而中国则极有可能需要独自面对一个联盟体系。这种结构性的联盟劣势,是中国在与美国的战略竞争中的一个重大且难以在短期内弥补的短板。

4.2 中国的反制棋局:“一带一路”与“金砖+”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并未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出击,试图通过其主导的经济和外交倡议,构建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独立于西方主导体系之外的朋友圈和影响力网络。

  • 背景与分析:“一带一路”倡议(BRI)和“金砖国家”扩员(BRICS+)是中国反制战略的两大支柱。BRI最初被定位为经济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联通欧亚大陆,为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寻找出口,并确保能源和资源安全 5。然而,其地缘政治意图也日益明显,即通过经济纽带构建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覆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网络,以此削弱美国的地缘影响力 52。尽管BRI因部分项目引发的“债务陷阱”争议而备受批评 5,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等机构的深入分析指出,将斯里兰卡等国的债务危机完全归咎于中国贷款具有误导性,当地精英的治理不善和对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敞口也是重要原因 55。与此同时,推动金砖国家机制的扩员,吸纳沙特、伊朗、阿联酋、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具有重要地区影响力和能源地位的国家加入,是中国提升“全球南方”代言人地位、打造一个能够与七国集团(G7)相抗衡的政治经济集团的关键一步 1

4.3 咽喉要道:中美半导体战争

对中国崛起构成最直接、最致命外部威胁的,无疑是美国发起的、旨在扼杀其技术雄心的“科技战”,其焦点和主战场在半导体领域。华盛顿认为,半导体是现代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石,控制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就能有效迟滞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证据与分析:美国正运用其在技术和联盟体系中的优势,实施一项“小院高墙”(small yard, high fence)战略,精准打击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1。其主要工具包括:将数百家中国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如华为、中芯国际SMIC)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严格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 62;并利用“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将其出口管制效力延伸至使用美国技术的第三国公司,成功协同荷兰(ASML的光刻机)和日本(关键材料和设备)等盟友,共同对中国实施了严密的技术封锁 1。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例如,在2023年初,中国的半导体产出一度暴跌17% 61
  • 中国的应对与封锁的意外后果:正如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的报告所指出的,美国的封锁产生了一个重大的、意料之外的后果: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倒逼”中国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技术自给自足 61。面对生存威胁,北京启动了规模空前的国家主导型攻关计划,其核心便是被称为“大基金”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已进行三期,累计动员了数千亿人民币(第三期规模达3440亿人民币,约合475亿美元)的国家资本和社会资本,系统性地投入到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和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力图突破“卡脖子”技术 28。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腐败丑闻的困扰,这一举国体制的投入已开始显现效果。华为Mate 60 Pro手机搭载的中芯国际生产的7纳米芯片,就是一个令外界震惊的标志性突破,它表明美国的封锁虽然能延缓但未必能完全扼杀中国的技术进步 61

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影响

  • “一带一路”:源于经济需求的政治项目:深入分析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诞生,不仅源于地缘战略的雄心,也根植于国内经济的迫切需求。它是为了消化和输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为应对危机而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所产生的巨大基建和重工业产能过剩 5。这再次清晰地表明,中国的内部经济模式与其外部战略行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 科技战:全球体系分叉的催化剂:美国的半导体封锁,是当前推动全球走向技术“脱钩”和体系分化的最强大单一力量。其内在逻辑演化路径如下:
    1. 美国利用其技术霸权,对中国实施严厉的出口管制,意图将中国排除在现有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之外 61
    2. 中国视之为对其技术发展权乃至生存权的根本性威胁,因此别无选择,只能倾举国之力,投入巨量资源,试图建立一个平行的、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系统 1
    3. 如果中国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即便不是全面成功),那么未来的世界可能将不再拥有一个统一、整合的技术标准,而是出现两个相互竞争的技术体系:一个由美国及其盟友主导,另一个则以中国为核心。
    4. 这种技术体系的分叉,将迫使世界其他国家在技术路径上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将深刻地影响其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站队,从而在全球经济中制造出深刻的、结构性的裂痕。因此,这场科技战的意义已远超竞争本身,它正在成为一个主动塑造未来的强大力量,催生着分析家们所预测的“新冷战”或“G2世界”的雏形。

表2:中国模式的悖论:优势、内在风险及政策应对

结构性优势 / 崛起驱动力 内在的偶然性风险 / 脆弱性 主要的政策应对 / 反制措施
国家主导的动员与投资 债务大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产能过剩 LGFV去杠杆化 & “新三样”产品出口(二次冲击)
独生子女政策(初期为提高人均资源) 人口定时炸弹(未富先老) 渐进式延迟退休 & 鼓励生育政策
全球化整合与出口导向型增长 关键技术依赖与“卡脖子”瓶颈 “大基金”投入 & 举国体制自主创新
追求民族复兴的强硬外交 地缘政治围堵与战略孤立 “一带一路”倡议 & “金砖+”扩员

结论:驾驭巨龙的悖论

本报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崛起动力的分析,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核心事实:中国的崛起轨迹被一个根本性的悖论所定义——其最强大的结构性优势,恰恰是其最尖锐的脆弱性的直接来源。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在创造了高铁网络等现代奇迹的同时,也堆积了足以威胁金融稳定的债务大山。曾经为追求发展而实施的人口控制政策,如今正将中国推向一个难以逆转的人口结构性衰退。而其重塑国际地位、追求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则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由美国领导的、强大的地缘政治与技术反弹。

对各种叙事的分析——从西方智库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债务驱动、注定将陷入停滞的不可持续模式 69,到中国本土学者(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林毅夫等)提出的、认为中国正开创一条有别于西方的新型、可行的发展道路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凸显出“中国模式”本身仍是一个充满争议、不断演进的动态概念。它的最终形态和历史评价,尚未尘埃落定。

展望未来,中国的国运并非命中注定。它取决于一场激烈的内部赛跑:其由巨大规模效应驱动的技术创新速度,能否超越人口老龄化和债务累积所带来的结构性拖累速度?它也取决于一场复杂的外部博弈:其通过“一带一路”和“金砖+”等倡议构建“全球南方”联盟的外交努力,能否快于美国及其盟友巩固其遏制网络的步伐?

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了偶然性,将取决于北京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策抉择,以及华盛顿和其他全球主要行为体对此做出的反应。在此背景下,“顶峰大国”理论 1 将持续成为评估短期冲突风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析透镜。一个感知到其结构性优势正在消退、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的中国,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倾向于冒险的中国。21世纪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驾驭这头复兴巨龙体内的深刻悖论,以及世界如何应对这一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引用的著作

  1. 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pdf
  2.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zrd.gov.cn/llyt/202502/t20250219_86914989.html?isMobile=true
  3. Xi Tianyang: Different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 NS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nsd.pku.edu.cn/news/492968.htm
  4. China to Raise Retirement Age to Address Declining Workforce - Time Magazin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time.com/7021081/china-raises-retirement-age-economy/
  5. What i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 Chatham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hathamhouse.org/2021/09/what-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bri
  6.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Assessment-Press Release; Staff Report; and Statement b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CR/Issues/2025/04/30/Peoples-Republic-of-China-Financial-Sector-Assessment-Program-Financial-System-Stability-566570
  7. China’s Experience with High Speed Rail Offers Lessons for Other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9/07/08/chinas-experience-with-high-speed-rail-offers-lessons-for-other-countries
  8. A Tool to Measure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China’s High Speed Rail - World Bank,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4/07/29/a-tool-to-measure-the-regional-economic-impacts-of-china-high-speed-rail
  9. Q&A: The global ‘trade war’ over China’s booming EV industry - Carbon Brief,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arbonbrief.org/qa-the-global-trade-war-over-chinas-booming-ev-industry/
  10. Comparing U.S. and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 Policies | Article | EES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eesi.org/articles/view/comparing-u.s.-and-chinese-electric-vehicle-policies
  11. Chinese Government Support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as a Trade Battlegroun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nbr.org/publication/chinese-government-support-for-new-energy-vehicles-as-a-trade-battleground/
  12. 中国大市场观察- 求是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03/03/c_1130085009.htm
  13.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理论,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219/c40531-40421217.html
  14. Cars and Greenhouse Gas Goals: A Big Stone in Europe’s Shoes - MDP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mdpi.com/1996-1073/18/13/3371
  15. CATL prioritizing overseas expansion as China’s EV price war persists - POLITICO Pro,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subscriber.politicopro.com/article/eenews/2025/06/26/catl-prioritizing-overseas-expansion-as-ev-price-war-persists-00423862
  16. China Passes 1 Terawatt of Solar Power, Government Says - Asia Financia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siafinancial.com/china-passes-1-terawatt-of-solar-power-government-says
  17. What China’s green ‘overcapacity’ could mean for the Global South | Dialogue Earth,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dialogue.earth/en/energy/what-chinas-green-overcapacity-could-mean-for-the-global-south/
  18. The Contentious U.S.-China Trade Relationship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ontentious-us-china-trade-relationship
  19. IMF Executive Board Concludes 2024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n/News/Articles/2025/04/04/pr25090-china-imf-executive-board-concludes-2024-financial-system-stability-assessment
  20. How is China Integral to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The Unstoppable Force - HROn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hrone.com/blog/how-is-china-integral-to-the-global-supply-chain-the-unstoppable-force/
  21. China’s Role in Supply-Chain Strategies - MSC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msci.com/research-and-insights/blog-post/china-role-in-supply-chain-strategies
  22. China and US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jusdaglobal.com/en/article/china-us-manufacturing-supply-chains/
  2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Assessment-Press Release; Staff Rep - IMF eLibrar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elibrary.imf.org/view/journals/002/2025/100/article-A002-en.pdf
  24. 王文涛:多措并举扩大服务消费 - 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4/content_7019313.htm
  25. 中国消费向新而行 - 商务预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if.mofcom.gov.cn/cif/html/ConsumerGoods//2025/6/1749624011392.html
  26. 中改院发布《释放服务消费潜力——2025年中国消费研究报告》 - 中国改革论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chinareform.org.cn/2025/0414/41565.shtml
  27. Declines in public support for green and renewable energy : r/climate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ddit.com/r/climate/comments/1ligi3j/declines_in_public_support_for_green_and/
  28. China is Fast Outpacing U.S. STEM PhD Growth - Center for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set.georgetown.edu/wp-content/uploads/China-is-Fast-Outpacing-U.S.-STEM-PhD-Growth.pdf
  29. US falling further behind China in STEM PhDs - Asia Tim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asiatimes.com/2021/08/us-falling-further-behind-china-in-stem-phds/
  30. US Universities Are Losing Their STEM Doctoral Pipeline -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hbsp.harvard.edu/inspiring-minds/strategies-us-academic-leaders-stem-doctorial-pipeline
  31. The effects of China’s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 PMC - PubMed Centra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944611/
  32. It’s time to abolish China’s three-child policy | Human Rights Watch,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hrw.org/news/2023/02/22/its-time-abolish-chinas-three-child-policy
  33. China’s New Three-Child Policy: What Effects Can We Expect? - Population and Societi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ned.fr/en/publications/editions/population-and-societies/china-s-new-three-child-policy-what-effects-can-we-expect/
  34. Good timing for three-child policy now that China’s wealth is all time high : r/Sino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ddit.com/r/Sino/comments/noxsk7/good_timing_for_threechild_policy_now_that_chinas/
  35. The Impact of Delayed Retirement Policy on Chinas Labor Supply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3896190_The_Impact_of_Delayed_Retirement_Policy_on_Chinas_Labor_Supply
  36. China Releases New Regulations for Implementing Its New Retirement System - CMS la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ms.law/content/download/706554/file/New%20Regulations%20for%20Implementing%20Its%20New%20Retirement%20System_CMS%20China_20250121.pdf
  37. China Policy Analysis: The Impact of Delayed Retirement - Fidina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fidinam.com/en/blog/china-policy-analysis-delayed-retirement
  38. China: China extends statutory retirement age –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employer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insightplus.bakermckenzie.com/bm/pensions_10/china-china-extends-statutory-retirement-age-what-does-this-mean-for-employers
  39. Study on the Impact of Delayed Retiremen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 for Urban Employees in China - MDP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6/10/3969
  40. Study on the Impact of Delayed Retiremen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 for Urban Employees in China - Preprints.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403.1797/v1
  41. 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动态影响研究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716
  42. 连平:房地产市场有望缓跌走稳——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展望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307/herald/69a0494d7243236d4794007dc029138c.html
  43. 2025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 国家统计局,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5/t20250519_1959865.html
  44. 一揽子方案满一年,城投债务风险化解几何? - S&P Globa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spglobal.com/_assets/documents/ratings/zh/pdf/2024-7-25-credit-faq-is-it-working-china-s-lgfv-debt-de-risk-program-one-year-on.pdf
  45.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研究2024》发布 - 证券时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stcn.com/article/detail/1415639.html
  46. 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m.mof.gov.cn/czxw/202503/t20250324_3960464.htm
  47.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Assessment-Press Release; Staff Report; and Statement b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IMF Staff Country Reports Volume 2025 Issue 100 (2025) - IMF eLibrar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elibrary.imf.org/view/journals/002/2025/100/article-A001-en.xml
  48. The Quad vs AUKUS Debate: Implications for India | Vivekananda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vifindia.org/2024/november/28/The-Quad-vs-AUKUS-Debate-Implications-for-India
  49. Elements of the U.S. Indo-Pacific Strategy - Belfer Cen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elements-us-indo-pacific-strategy
  50. The Quad Looms Large for U.S. Strategy in the Indo-Pacific | U.S. Chamber of Commerc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uschamber.com/international/the-quad-looms-large-for-u-s-strategy-in-the-indo-pacific
  51. Sharper: Indo-Pacific Partnerships & Allies - CNA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commentary/sharper-the-quad-allies-and-partners
  52.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olitics Over Economics -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fpri.org/article/2023/09/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politics-over-economics/
  53.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rategic Rationales, Risks, and Implications -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ndupress.ndu.edu/Portals/68/Documents/stratperspective/china/ChinaPerspectives-12.pdf
  54. Debunking the Myth of ‘Debt-trap Diplomacy’ | 1. Introduction - Chatham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hathamhouse.org/2020/08/debunking-myth-debt-trap-diplomacy/1-introduction
  55. Debunking the Myth of ‘Debt-trap Diplomacy’ - Chatham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hatha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2020-08-19-debunking-myth-debt-trap-diplomacy-jones-hameiri.pdf
  56. Debunking the Myth of ‘Debt-trap Diplomacy’ | 4. Sri Lanka and the BRI - Chatham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hathamhouse.org/2020/08/debunking-myth-debt-trap-diplomacy/4-sri-lanka-and-bri
  57. Expansion of BRICS: A quest for greater global influence? - European Parliamen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BRIE/2024/760368/EPRS_BRI(2024)760368_EN.pdf
  58. The 2023 BRICS Summit: A Mixed Bag for China - ChinaPower Projec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hinapower.csis.org/analysis/the-2023-brics-summit-a-mixed-bag-for-china/
  59. GMF Expert Analysis: 2023 BRICS Summit Brings Expansion - German Marshall Fun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mfus.org/news/gmf-expert-analysis-2023-brics-summit-brings-expansion
  60. The BRICS group: Overview and recent expansion -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ommonslibrary.parliament.uk/research-briefings/cbp-10136/
  61. Breaking the Circuit: US-China Semiconductor Controls - Foreign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fpri.org/article/2024/09/breaking-the-circuit-us-china-semiconductor-controls/
  62. New Rules Further Restrict China’s Access to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 Torres Trade & Export La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torrestradelaw.com/posts/New-Rules-Further-Restrict-Chinas-Access-to-Semiconductor-Technology
  63. Commerce Further Restricts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dvanced Computing Capabilities -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is.gov/press-release/commerce-further-restricts-chinas-artificial-intelligence-advanced-computing-capabilities
  64. Commerce Strengthens Export Controls to Restrict China’s Capability to Produce Advanced Semiconductors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is.gov/press-release/commerce-strengthens-export-controls-restrict-chinas-capability-produce-advanced-semiconductors-military
  65. Commerce Adds China’s SMIC to the Entity List, Restricting Access to Key Enabling U.S. Technolog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2017-2021.commerce.gov/news/press-releases/2020/12/commerce-adds-chinas-smic-entity-list-restricting-access-key-enabling.html
  66. What’s happening in Chin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Economics Observator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conomicsobservatory.com/whats-happening-in-chinas-semiconductor-industry
  67. China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vestment Fund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a_Integrated_Circuit_Industry_Investment_Fund
  68. China’s Big Fund 3.0: Xi’s Boldest Gamble Yet for Chip Supremacy - The Diploma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thediplomat.com/2024/06/chinas-big-fund-3-0-xis-boldest-gamble-yet-for-chip-supremacy/
  69. China’s Economic Headwinds | Cato Institu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chinas-economic-headwinds
  70. The Fallacy of a Chinese Alternative to the Western Order | Wilson Cen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ilsoncenter.org/article/fallacy-chinese-alternative-western-order
  71. 文一:中国经济和新结构经济学的价值仍被严重低估,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nse.pku.edu.cn/sylm/xwsd/538529.htm

全球力量的再平衡:复兴之龙,对中国崛起及其内在矛盾的结构性分析报告
https://ai123.win/2025/06/30/全球力量的再平衡:复兴之龙,对中国崛起及其内在矛盾的结构性分析报告/
作者
AIs
发布于
2025年6月30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