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

引言:一个转型中的世界

世界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折点。由美国主导的冷战后“单极时刻”正步入尾声,一个以大国竞争为标志的新时代已然来临。在这场全球格局的重塑中,最核心的动态无疑是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力量平衡的持续变化。这一进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看似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力量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偶然性事件共同塑造。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转型,本报告将采用一个核心分析框架,旨在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驱动力:

  1. 必然性(Inevitability):指那些深刻、缓慢变化的结构性力量,它们在短期至中期内难以被改变。这些力量包括人口结构趋势、国家债务的复利累积效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以及地缘现实。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宏观趋势的底层压力。
  2. 偶然性(Contingency):指那些特定的事件、政策抉择、技术突破或领导人决策。它们如同催化剂或干扰器,能够改变由结构性力量预设的轨道。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大流行、围绕台湾问题的潜在冲突,或是通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尽管结构性力量(必然性)几乎注定了全球力量将从美国向中国进行显著的再平衡,但21世纪全球秩序的最终形态——无论是新的两极格局、混乱的多极体系,还是竞争性共存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如何应对各自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挑战(偶然性)。在深入探讨之前,下表提供了一个当前中美两国在关键实力维度上的量化对比基线。

表1:中美国家实力对比仪表盘(2025年概览)

维度 指标 美国 中国 数据来源
经济实力 名义GDP (2023) $27.72万亿美元 $17.79万亿美元 1
购买力平价GDP (2025预测) $30.51万亿美元 $40.72万亿美元 2
占世界GDP份额 (PPP, 2025预测) 14.75% 19.68% 4
公共债务占GDP比重 (2024) ~$125% (联邦债务) ~124% (IMF增广债务) 6
军事实力 军费开支 (2024) $9680亿美元 $2350亿美元 8
海军舰艇数量 (2023) ~219艘 ~370艘 9
核弹头数量 (估计) ~5,044枚 (现役及库存) >500枚 (2024估计) 10
全球军事基地 >750个 (海外) ~少数 (如吉布提) 11
科技实力 年度专利申请量 (WIPO, 2023) 518,791件 1,642,582件 13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3.5% ~2.4% 15
世界大学排名前100 (QS 2025, STEM领域) 众多顶尖院校 快速上升 16
人力资本与影响力 人口 (2023) 3.43亿 14.22亿 1
STEM博士年毕业人数 (2025预测) ~40,000人 ~77,000人 17
占全球外汇储备份额 (美元 vs. 人民币) ~58% ~2.3% 18
软实力排名 (Soft Power 30, 2019) 第5名 第27名 20

第一部分:美国——压力下的帝国

第一章 美国霸权的必然性张力(结构性衰落)

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正面临一系列深刻的、源于其内部结构的长期挑战。这些挑战并非周期性的政策失误,而是根植于其财政、政治及社会结构中的必然性压力。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负面反馈循环,持续侵蚀着美国霸权的根基。

1.1 财政悬崖:一个迫在眉睫的数学危机

美国面临的首要结构性弱点是其不可持续的财政轨迹。这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意愿问题,而是在现行法律和人口趋势下的一个数学确定性问题。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长期预测,联邦政府的债务负担正走向一个临界点。到2030年前后,仅债务利息支出就将超过税收收入的10%这一警戒水平;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飙升至惊人的45%以上 21。这一趋势的根本驱动力是难以削减的强制性支出,特别是随着“婴儿潮”一代完全进入退休年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的支出将急剧增长 6。到2055年,预计总赤字将达到GDP的7.6% 6

这种财政轨迹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财政紧身衣”。它系统性地挤压了对维持全球实力至关重要的可自由支配支出,包括对未来的投资,如基础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现代化,乃至国防预算的增长空间。更严重的是,它使美国经济对利率波动变得异常脆弱,并日益依赖外国债权人(包括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中国)继续购买其国债的意愿。这种结构性的财政脆弱性,是美国霸权面临的最根本的、近乎必然的侵蚀力量。

1.2 破碎的政体:自我修正能力的丧失

财政危机与政治危机紧密相连。美国政治体系的极化使其几乎无法有效应对上述长期挑战。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描绘了一幅“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巨大且不断扩大的鸿沟”的图景 23。自1994年以来,对对方政党持有“非常负面”看法的美国人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 23。这种敌意弥漫在整个社会,高达65%的美国人表示一想到政治就感到“精疲力竭”,而86%的人认为两党更专注于相互攻击而非解决问题 24

这种极化并非简单的精英分歧,它已深深植根于地理和人口结构中,并被“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和碎片化的媒体环境所放大 26。其结果是,政治体系陷入了长期的僵局。政府关门、债务上限危机等已成为常态化的政治表演,使得制定和执行任何需要跨党派共识和短期牺牲的长期战略(如财政改革)都变得异常困难 28。这种政治上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前述“必然”的财政危机无法被轻易化解的关键原因,它剥夺了国家进行战略性自我修正的能力。

1.3 社会鸿沟:国家凝聚力的侵蚀

政治之外,美国社会结构的撕裂是另一个结构性弱点。经济不平等、种族矛盾和文化战争等深层次裂痕,正在侵蚀着美国的社会凝聚力 28。在医疗保健、枪支管制、移民等核心社会议题上,两党支持者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几乎无法达成共识 23。这种社会分裂削弱了一个国家采取统一行动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外部力量最终源于其内部的团结和共同目标感。当社会契约被侵蚀,不同群体之间充满不信任和对立时,国家动员资源、应对危机和投射全球影响力的能力就会从根本上被削弱。

1.4 世界的重负:21世纪的帝国过度扩张

最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成本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结构性负担。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经典著作《大国的兴衰》中提出,一个大国衰落的标志是其全球军事承诺超出了其经济基础的承载能力,即“帝国过度扩张” 30。今天的美国正面临这一经典困境。美国在全球超过80个国家维持着超过750个军事基地,海外驻军约17.3万人 12。这个庞大的全球军事网络不仅耗资巨大,也带来了巨大的战略风险和责任。

对大英帝国衰落的历史回顾为此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大英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无力承担维持全球帝国的成本而在几十年内迅速瓦解 32。尽管美国的“帝国”形式不同,但其维持全球联盟体系和军事存在的经济与政治成本同样是沉重的。这套曾经作为其霸权核心资产的联盟体系,如今也成为了一项巨大的负债,不断消耗着本可用于国内更新和投资的资源。

这四重压力——财政悬崖、政治破碎、社会分裂和帝国重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危险的负反馈循环。财政困境需要艰难的政治抉择,而政治瘫痪使其无法实现,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社会围绕稀缺资源的争斗和分裂。所有这一切共同削弱了支撑其全球角色的国内经济与社会基础,从而加速了过度扩张的进程。这构成了美国衰落轨迹中“必然性”的核心逻辑。与大英帝国主要因外部冲击而衰落不同,驱动美国当前困境的核心力量是内生的、结构性的。这意味着,美国或许并不需要一场灾难性的外部战争来触发衰落,其自身的内部逻辑正将它推向那个方向。

第二章 美国韧性的偶然性(复兴的潜力)

尽管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但断言美国必然衰落是片面的。美国社会内部蕴含着强大的韧性和复兴潜力,这些潜力主要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金融霸权、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关键时刻的政策调整能力。这些因素构成了可能改变其国运轨迹的“偶然性”变量。

2.1 创新引擎:无与伦比的生态系统

美国最强大的反制结构性衰落的力量,是其创造未来的能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是其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源泉 34。这个生态系统由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深度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以及崇尚冒险和颠覆的创业文化共同构成 36。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决定未来的关键领域,美国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 36。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拥有全球最多的顶尖学府 16

这一体系并非静态优势,而是一个能够动态自我更新的系统,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财富。这种创新能力是抵御第一章所述结构性衰退的最有力武器。理论上,它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缓解财政压力,并通过技术代差来维持战略优势。这种源于二战后公私合作研发模式的创新遗产,至今仍是美国“国运”中最大的偶然性资产 37

2.2 经济适应性与金融霸权:美元的力量

美国的经济韧性及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其另一个关键的偶然性优势。美国经济在历史上多次展现出从严重冲击中复苏的强大能力,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 39。这种韧性的核心支柱是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 18

美元霸权赋予了美国一种“嚣张的特权”:它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为其庞大的财政和贸易赤字融资,并能通过金融制裁等手段将美元“武器化”,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 43。尽管面临挑战,美元在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依然遥遥领先。然而,这构成了美国最大的“韧性-脆弱性悖论”:正是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美国能够长期容忍并维持其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和政治失能;而这种财政与政治的失能,反过来又构成了对美元信誉的长期侵蚀。美元的地位是一个巨大的偶然性优势,但它的持续存在并非必然。一旦全球投资者因美国自身的财政或政治危机而对美元失去信心,这将是美国霸权最快、最不可逆的崩塌路径。

2.3 吸引力:全球人才与软实力

美国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的能力,是其补充国内短板、维持创新活力的关键。美国是全球高技能移民的首选目的地,形成了显著的“人才流入”(brain gain)效应,为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5。美国研究型大学中,STEM领域的博士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国际学生,其中许多人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成为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8

同时,尽管近年来美国的政治动荡和外交政策争议对其形象造成了损害,但其软实力——即文化、价值观和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强大。在2019年的“软实力30强”指数中,美国排名第五,远高于排名第27位的中国 20。这种吸引力是偶然性的,因为它取决于美国的开放性、社会健康度和移民政策。如果排外主义抬头或国内社会问题持续恶化,这一关键的再生资源可能会迅速流失。

2.4 政策抉择作为变局者:治理的偶然性

尽管政治僵局是常态,但在关键时刻,美国依然能够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政策调整。近年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等,标志着美国开始采取一种新的“基于地方的产业政策”(place-based industrial policy)50。这些法案旨在通过定向公共投资,重振国内制造业,加强在半导体和清洁能源等战略性行业的竞争力,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51

这些政策表明,美国并非其衰落趋势的被动接受者,它仍然具备战略行动的能力。这一轮新的产业政策的成败,是一个重大的偶然性事件,它将深刻影响美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轨迹。这是美国试图利用偶然性的政策抉择,来扭转其在某些领域“必然性”的去工业化趋势的直接体现。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典型的偶然性历史节点,它极大地加速了中美力量平衡的转变。这场源于美国的危机,严重损害了其经济模式的信誉和软实力 52。相比之下,中国相对隔绝的金融体系使其免受最坏的冲击,并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迅速恢复增长,这向世界展示了其国家主导模式的有效性 52。这一事件改变了全球叙事,让中国领导层更加相信其制度的优越性和西方的衰落,并促使其将经济增长的重心更多地转向国内需求。可以说,2008年危机这个偶然性事件,极大地验证并加速了早已存在的结构性力量再平衡趋势。


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复兴大国的崛起

第三章 中国崛起的必然性驱动力(结构性上升)

中国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由其独特的政治体制、无与伦比的经济规模、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以及国家主导的科技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深层结构性优势所驱动。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推动其国力持续上升的“必然性”力量。

3.1 国家的力量:动员型模式

中国政治体制最核心的特征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被视为其“最大的优势” 54。这一治理模式使其能够制定并高效执行长期战略规划,避免了西方民主国家中常见的选举周期和政治掣肘 54。从连续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资源动员和战略执行能力 55。这种模式被形容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国家发展的追赶阶段,它在建设基础设施、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及将资本导向战略性产业方面,展现出无可比拟的速度和规模优势 56。这是驱动其经济奇迹的核心结构性因素。

3.2 无与伦比的规模:三重优势

中国的经济体量为其崛起提供了独特的结构性优势,具体可概括为“三重优势”:

  1. 供给优势: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建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5。这意味着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绝大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供应商。这种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极大地增强了其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2. 需求优势:中国拥有一个超过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 58。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抵御外部风险的缓冲垫,还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迭代空间 58。这种“需求引致创新”的机制,使中国能“用市场换技术”升级为“用市场创技术”。
  3. 人才优势: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素质持续提升的劳动力资源。其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人才资源总量高达2.2亿 55。教育体系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根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授予的STEM博士学位数量将是美国的近两倍 17

这三重优势——完整的工业基础、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海量的人才储备——相互叠加,赋予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引力、韧性和发展潜力。它使得中国能够同时扮演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和日益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这三个角色。

3.3 统一的国家工程:凝聚力的力量

与美国社会日益分裂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是其崛起的另一个关键结构性优势。这种凝聚力建立在相对同质化的人口结构、共同的历史记忆、语言和文化传统之上 60。更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宣传教育,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61。这种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和共同目标感,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向心力,使得国家能够“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在推行重大改革或应对外部压力时,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更低的内部阻力 62

3.4 科技跨越: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中国已将科技自立自强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并启动了一场由国家主导的、旨在实现技术主导地位的全面冲刺。其战略目标是到2049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 10。这一战略得到了巨额国家投资的支持,并集中于人工智能、5G通信、电动汽车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15

其成果在知识产权数据中得到了清晰体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 14。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这一颠覆性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67。这种由国家意志驱动的技术跨越,其内在逻辑是:一个拥有中国这样资源体量和执行力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持续聚焦投入,必然会在许多技术领域缩小甚至反超与西方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优势的结合,解释了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其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在追赶阶段极为有效,而巨大的规模效应则为其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韧性。国家与市场规模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超大规模市场为国家扶持的龙头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温床和海量数据,而国家力量则反过来保护和培育这个市场,确保其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正是其崛起背后最强大的引擎。

第四章 通往首强之路的偶然性障碍(停滞的风险)

尽管中国的崛起势头强劲,但其前行道路上布满了深刻的、可能使其崛起进程偏离轨道甚至陷入停滞的偶然性障碍。这些挑战源于其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和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

4.1 人口定时炸弹:未富先老

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长期挑战是其急剧变化的人口结构,这被普遍形容为“未富先老”的困境 68。由于过去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生育率下降,中国正迅速滑向一个深度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社会。预计到2035年,中国就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而到2050年,其劳动年龄人口将比2020年减少近3亿 68。届时,社会抚养比将急剧恶化,可能出现一个劳动者需要抚养一个退休人员的“背驮式社会” 68

这是一个缓慢但确定无疑的危机,它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系统性地制约着经济增长 68。劳动力短缺将推高用工成本,而不断增长的养老和医疗开支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国家财政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69。这一人口结构性逆转,是中国崛起道路上最大的“必然性”逆风。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偶然性在于,中国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率的足够快速增长,以抵消劳动力的萎缩。如果失败,中国将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被人口危机所拖累。

4.2 债务大山:增长奇迹的后遗症

在快速增长阶段积累的巨额债务,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主要风险点。虽然中央政府的官方债务水平尚可控,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等工具进行的表外借贷已达到惊人规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包含了这部分隐性债务的中国“增广财政赤字”在2024年高达GDP的13.2%,而增广公共债务总额则达到了GDP的124% 7

这笔巨额债务是国家主导的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直接产物,它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中国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但也导致了大量的低效和过度投资。如何为这座“债务大山”进行有序的“去杠杆”,同时又不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这是一个重大的偶然性挑战,任何主要经济体在处理类似问题时都举步维艰。

4.3 地缘政治包围:孤独的超级大国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面临着相对孤立的战略环境。与美国拥有一个遍布全球的正式军事同盟网络(如北约、美日、美韩同盟等)不同,中国缺乏类似的、可靠的军事盟友 10。其最主要的战略伙伴俄罗斯,本身是一个国力处于下降通道的大国。在关键的印太地区,中国面对的是一个由美国领导、由日益警惕的邻国组成的潜在联盟。近年来,其强硬的外交风格有时反而疏远了潜在的合作伙伴,加剧了这种战略孤独。在任何潜在的重大冲突中,美国将与盟友并肩作战,而中国则可能需要独自面对一个联盟。这种联盟体系的非对称性,是中国在战略竞争中的一个重大偶然性劣势。

4.4 创新瓶颈:“脱钩”的风险

对中国崛起构成最直接、最重大外部威胁的,是美国主导的、旨在遏制其技术进步的“科技战”。这场斗争的核心是阻止中国获得最尖端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 10。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且极其复杂,其关键节点——如制造设备(荷兰)、核心材料(日本)和设计软件(美国)——被少数西方国家所掌控,中国短期内难以完全复制 71

这项技术封锁是中国崛起道路上最大的偶然性变量。如果封锁成功,它可能会扼住房主导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咽喉,使其无法攀登到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终被困在一个中等技术水平的工业大国的地位。然而,如果封锁失败,或者反而刺激中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了完全的技术自给自足,那么这一政策对美国而言将是适得其反的。这场“科技战”的最终结局,将是决定未来几十年力量平衡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驱动中国成功的国家主导模式,其本身也孕育了这些重大的脆弱性。例如,旨在促进人均增长的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导致了今天的人口定时炸弹;以投资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建造了庞大的基础设施,也堆积了如山的债务;旨在恢复国家尊严的强硬外交,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缘政治上的孤立。这揭示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矛盾。在此背景下,一种被称为“顶峰大国”(Peak Power)的理论认为,最大的冲突风险并非来自一个持续崛起的中国,而是来自一个已经达到顶峰并开始感知到长期衰落(源于人口、债务等问题)的中国 72。当一个大国感到其实现战略目标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时,它可能会变得更具冒险性,以在为时已晚之前锁定其成果。这意味着,如果中国领导层认为本章所述的挑战难以逾越,那么爆发一场偶然性冲突(如围绕台湾问题)的风险,在短期内反而可能会增加。


第三部分:未来秩序——未来50年的轨迹

第五章 竞争舞台:净评估

为了构建未来情景,必须对当前中美两国在关键竞争领域的实力进行一次客观的净评估。这一评估综合了前两部分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复杂且多维的竞争格局。

5.1 经济平衡

在经济总量上,呈现出一种双重图景。按名义GDP计算,美国依然领先(2023年约为27.7万亿美元对17.8万亿美元)1。名义GDP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中的货币化影响力。然而,若按更能反映真实经济产出和生活水平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自2018年左右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4。这表明中国拥有更庞大的实体工业和消费能力。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美国的霸权地位依然稳固。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其在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保持在近60%的水平 18。相比之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虽然在推进,但步伐缓慢,其在全球储备和支付中的份额仍然很低,且主要局限于与中国自身的跨境交易,而非在第三方市场中广泛使用 19

5.2 军事平衡

美国的军费开支仍然遥遥领先,2024年达到约9680亿美元,是中国的四倍多 8。美国还拥有无与伦比的全球力量投射能力,这得益于其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网络 11。然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其海军在舰艇数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一 9。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力量高度集中于印太地区,这使其在潜在的“主场”冲突(如台海冲突)中拥有地理上的巨大优势 75。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高超音速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中国可能已经取得局部优势 10。CSIS的兵棋推演显示,在一场台海冲突中,美军的关键精确制导弹药可能在不到一周内耗尽 75

5.3 科技竞赛

这是一场投入与产出并存的竞赛。在投入端,中国预计将培养远超美国的STEM博士,并在研发上持续投入 17。美国则继续受益于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人才流入” 47。在产出端,中国在年度专利申请总数上已大幅领先,并在生成式AI等新兴领域表现出强大的活力 13。然而,在基础科学、原创性突破以及将创新有效商业化的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仍然保持着优势 35。在高等教育领域,美英大学仍然占据全球顶尖排名的主导地位,但清华、北大等中国高校在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排名正迅速攀升 16

5.4 软实力与影响力

美国在软实力方面仍拥有显著优势,其流行文化、政治价值观和世界一流的大学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吸引力 20。然而,近年来国内的政治撕裂和有争议的外交政策已对其软实力造成了侵蚀 53。中国的软实力则相对有限。其威权政治体制和国家控制的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不强。它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建立在经济实力(如“一带一路”倡议)和硬实力之上,而非文化和价值观的感召力。

第六章 21世纪全球秩序情景

基于上述评估,未来50年的全球秩序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可能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演变。以下是四种基于分析的、合乎逻辑的未来情景。

情景一:新两极格局(G2世界)

  • 核心描述:世界逐渐固化为由美国和中国分别领导的两个相对稳定的竞争性集团。双方在技术标准、经济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但由于核威慑的存在,直接的军事冲突得以避免。联合国等多边全球治理机构可能陷入瘫痪,被集团内部的组织所取代。
  • 实现路径:此情景的出现,前提是美国通过偶然性的政策抉择成功稳住了其国内的财政和政治局势,同时中国也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有效应对了其人口和债务挑战。两国都保持了足够的实力来整合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对全球事务施加决定性影响。

情景二:碎片化的多极格局

  • 核心描述:一个更加混乱和不稳定的秩序,美国和中国都无法建立明确的霸权。印度、欧盟、巴西、俄罗斯等地区性大国成为独立的“极”,它们根据不同议题组成流动的、机会主义的联盟。全球治理体系彻底碎片化,大国竞争与合作的模式变得极其复杂和不可预测 80
  • 实现路径:如果美国的内部衰落(“必然性”螺旋)加速,且中国的崛起因其内部矛盾(债务、人口)而陷入停滞,就可能出现这种权力真空,从而为其他大国提供了崛起和主张自身利益的空间。金砖国家的扩员,可能被视为这一趋势的早期信号 44

情景三:修昔底德陷阱成真(对抗)

  • 核心描述:一场偶然性危机,最有可能围绕台湾问题,升级为中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这正是格雷厄姆·艾利森所描述的“修昔底德陷阱”情景——一个崛起大国挑战守成大国,最终导致战争 72
  • 实现路径:冲突可能由误判、某一方国内政治压力需要对外转移矛盾、或前述的“顶峰大国”逻辑所触发。一场中美战争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无论胜负谁属,都将彻底重塑21世纪的全球秩序。其破坏性将远远超过过去几十年的任何一场局部战争 75

情景四:非对称共存(竞争性相互依赖)

  • 核心描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混合情景。美国保住了其在金融、基础科学和全球软实力领域的首要地位;而中国则成为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工业、贸易和应用技术大国。两国在经济上仍然深度相互依赖,但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上是激烈的竞争对手。它们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生存性威胁上被迫合作,但在其他所有领域都进行着零和或非零和的博弈。这并非一个稳定的G2共治体系,而是一种充满张力、不稳定的动态平衡。
  • 实现路径:这是在双方都认识到直接冲突(情景三)的代价无法承受,但又无法解决根本战略矛盾的情况下最可能出现的默认状态。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世界:中国的“必然性”工业规模崛起得以实现,而美国的“偶然性”金融与创新韧性也得以维持。

表4:未来情景矩阵(2025-2075)

情景 核心描述 关键驱动力 联盟体系 全球治理 重大冲突概率
1. 新两极格局 两个稳定的美/中领导集团,激烈竞争但避免热战。 美/中均成功应对内部挑战,国力强劲。 固化为两大对立阵营。 瘫痪,被集团内部机制取代。
2. 碎片化多极 混乱的多极世界,地区大国成为独立一极。 美/中均因内部问题而相对衰落,出现权力真空。 流动、机会主义的联盟。 碎片化,功能失调。 中等
3. 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因偶然性危机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误判、国内政治需要、或“顶峰大国”冒险。 联盟被卷入全球性战争。 崩溃,战后由胜利方重塑。 低(但后果严重)
4. 非对称共存 经济相互依赖,地缘政治激烈竞争的紧张平衡。 双方均认识到冲突代价过高,但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竞争性拉拢第三方。 在特定领域合作,在其他领域对抗。 中低

结论:驾驭大国力量的再平衡

对中美力量消长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一个深刻的全球力量再平衡进程具有其结构性的必然性,但这一进程将通向何种未来秩序,则充满了偶然性。最终的结局并非由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所决定,而更多地取决于各方如何驾驭其自身的内部挑战。

对于美国而言,核心的斗争在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吸引力(偶然性),能否战胜其日益僵化的政治体制和不可持续的财政轨迹(必然性)。这是一场复兴潜力与结构性衰败之间的赛跑。如果其创新引擎能够持续创造足够的财富和技术优势,如果其社会能够弥合分歧,那么美国就有可能实现自我更新,并以一种新的、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引领世界。反之,如果政治内耗和债务压力最终压垮了其创新和开放的根基,其衰落就可能加速,且难以逆转。

对于中国而言,核心的考验在于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否超越人口老龄化和债务累积的速度。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在追赶阶段创造了奇迹,但其代价——人口失衡和债务风险——正开始显现。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转型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克服技术瓶颈,就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全面的超级大国。但如果其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集中爆发,叠加外部的地缘政治压力,其崛起之路就可能在到达顶峰之前就戛然而止。

展望未来五十年,最有可能的轨迹并非通向上述四种情景中的任何一种纯粹形态,而更可能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全球秩序很可能以情景四:非对称共存为起点。在这个阶段,中美两国将在经济上继续深度捆绑,同时在技术、军事和地缘政治上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性相互依赖”将是未来几十年的主旋律,充满紧张和不确定性。

然而,这一平衡是脆弱的。如果任何一方或双方都未能有效管理其内部危机,世界就可能滑向情景二:碎片化的多极格局,一个更加混乱、缺乏领导核心的世界。而贯穿整个时期的,将是情景三:对抗的阴影——一个概率虽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的风险,它将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整个国际体系之上。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情景一:新两极格局,则显得过于乐观,它需要双方都具备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进行深刻内部改革的意愿与能力,而这在当前看来颇具挑战。

最终,历史的走向将由无数个偶然性的抉择所决定。领导人的智慧、政策的成败、科技的突破、以及民众的意愿,都将在由结构性力量划定的宏大舞台上,共同书写21世纪的命运。

引用的著作

  1. GDP by Country - Worldome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gdp/gdp-by-country/
  2.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5) - GDP, current pric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PPPGDP@WEO/USA/CHN
  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5) - GDP, current pric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NGDPD@WEO/CHN/USA
  4.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5) - GDP based on PPP, share of worl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PPPSH@WEO/EU/CHN/USA
  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5) - GDP based on PPP, share of worl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PPPSH@WEO/CHN/USA
  6. 美国观察|美式化债?对特朗普经济战略的宏观思考 - 复旦发展研究院,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fddi.fudan.edu.cn/0c/d7/c21253a724183/page.htm
  7. IMF Confirms China’s Real Government Deficit Is 13.2%—Not the 3% Beijing Claims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ddit.com/r/China/comments/1lmcnkp/imf_confirms_chinas_real_government_deficit_is/
  8. List of countries with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s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with_highest_military_expenditures
  9. Unpacking China’s Naval Buildup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unpacking-chinas-naval-buildup
  10. The Pentagon Report: China’s Military Ris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Wes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hinaobservers.eu/the-pentagon-report-chinas-military-rise-and-its-implications-for-the-west/
  11. List of American military installations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American_military_installations
  12. US Military Bases around the World, List, Name, Location - Vajiram & Rav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vajiramandravi.com/current-affairs/us-military-bases-around-the-world/
  13.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2024: Highlights - Patents Highligh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indicators-2024-highlights/en/patents-highlights.html
  14. IP Facts and Figures - WIPO,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ipo.int/en/ipfactsandfigures/patents
  15. Economy of China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China
  16.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5 resul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qs.com/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by-subject-2025-results-analysis/
  17. Researchers Say China ‘Fast Outpacing’ U.S. in STEM Ph.Ds. - Inside Higher E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quicktakes/2021/08/11/researchers-say-china-%E2%80%98fast-outpacing%E2%80%99-us-stem-phds
  18. IMF/COFER | DBnomic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db.nomics.world/IMF/COFER
  19. Progress check o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 Goldman Sachs Research,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spublishing.com/content/research/en/reports/2023/07/02/450c00ac-c2ae-4a96-a5e5-26534e7e493c.html
  20. Soft Power 30,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softpower30.com/
  21. 美国新财政刺激计划:内容、影响与展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iwep.cssn.cn/xscg/xscg_sp/202201/t20220104_5386842.shtml
  22. 美国经济状况,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hinausfocus.com/2022/wp-content/uploads/Part-02-Chapter-05_SC.pdf
  23. 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al_polarization_in_the_United_States
  24. Political Polarization - Research and data from Pew Research Cen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pewresearch.org/topic/politics-policy/political-parties-polarization/political-polarization/
  25. Americans’ Dismal Views of the Nation’s Politics - Pew Research Cen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pewresearch.org/politics/2023/09/19/americans-dismal-views-of-the-nations-politics/
  26. The polarization in today’s Congress has roots that go back decades | Pew Research Cen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2/03/10/the-polarization-in-todays-congress-has-roots-that-go-back-decades/
  27. 美国社会分化和撕裂的深层根源 - 求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8-02/11/c_1122398454.htm
  28. 深度关注丨政治极化撕裂美国社会,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nbjw.gov.cn/art/2023/2/4/art_1229602678_76959.html
  29. 政治极化撕裂美国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2/03/c_129804689.htm
  30. 大国兴衰与更替的密码 - 人民论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mlt.com.cn/2019/0613/549460.shtml
  31. Where are US military members stationed? - USAFac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usafacts.org/articles/where-are-us-military-members-stationed-and-why/
  32. Our United States legacy: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British Empire - PMC,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575706/
  33. How did Britain lost its empire and could it do anything to save it after WWII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ddit.com/r/history/comments/e8sk81/how_did_britain_lost_its_empire_and_could_it_do/
  34. 美国:5%的世界人口缘何创造40%的高科技产品 - 中国科学院,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as.cn/xw/kjsm/gjdt/201007/t20100714_2902802.shtml
  35. America’s Next Tech Hubs: The Rise of Loc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 FedTech,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fedtech.io/resource/americas-next-tech-hubs-the-rise-of-local-innovation-ecosystems
  36. Where Does The US Rank In Innovation? - Elevate Ventur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levateventures.com/where-does-the-us-rank-in-innovation/
  37. U.S.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envy of world. Here’s how it got started. - Harvard Gazett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25/03/u-s-innovation-ecosystem-is-envy-of-world-heres-how-it-got-started/
  38.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5: results announced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subject-2025-results-announced
  39. Economic Shoc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 GW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gwipp.gwu.edu/sites/g/files/zaxdzs6111/files/downloads/Working_Paper_040_Economic_Shocks.pdf
  40. Part I: Global financial resilience in a time of uncertainty - Brookings Institu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global-financial-resilience-in-a-time-of-uncertainty/
  41. From fragility to resilienc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US global fragility strategy | Brooking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from-fragility-to-resilience-recommendations-for-implementing-the-us-global-fragility-strategy/
  42. IMF Dat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n/Data
  43. 达利欧:大国兴衰有这些规律,当前世界处于风险较高的时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20516/herald/9dac563d1b3be936b5351ec336b00778_zaker.html
  44. BRICS Expansion, the G20, and the Future of World Ord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research/2024/10/brics-summit-emerging-middle-powers-g7-g20?lang=en
  45. Brain drain or brain gain? Effects of high-skilled international emigration on origin countries - Amherst Colleg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amherst.edu/system/files/Brain_Drain_Science.pdf
  46. Unlocking Brain Gain in Global Migration - Number Analytic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unlocking-brain-gain-global-migration
  47. Brain drain or brain gain? New evidence points to benefits of skilled migr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fordschool.umich.edu/news/2025/brain-drain-or-brain-gain-new-evidence-points-benefits-skilled-migration
  48. US Universities Are Losing Their STEM Doctoral Pipeline -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hbsp.harvard.edu/inspiring-minds/strategies-us-academic-leaders-stem-doctorial-pipeline
  49. Soft power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ft_power
  50. Foundations of reg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 Brookings Institu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foundations-of-regional-economic-transformation/
  51. Remarks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ake Sullivan on Renewing American Economic Leadership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 Biden White Hou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bidenwhitehouse.archives.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3/04/27/remarks-by-national-security-advisor-jake-sullivan-on-renewing-american-economic-leadership-at-the-brookings-institution/
  52. Finance & Development, June 2010 - A Stronger Chin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10/06/yueh.htm
  53. American and Chinese Pow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 Harvard Kennedy Schoo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hks.harvard.edu/publications/american-and-chinese-power-after-financial-crisis
  54.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五个基本特性 - 理论-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128/c40531-31478376.html
  55. 深刻认识、用好用足我国经济发展优势 - 中青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1/12/content_AjeoqZszLo.html
  56. 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与展望 - 人民日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pc/content/202412/02/content_30047237.html
  57. 深刻认识、用好用足我国经济发展优势 - 人民日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1/12/nw.D110000renmrb_20240112_1-09.htm
  58. 【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3/t20240322_1365173.html
  59. 述评: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世界看多中国的“四力”逻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1/content_5743773.htm
  60. 【学术中国·社会学】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ssn.cn/shx/shx_djt/202208/t20220803_5446259.shtml
  61. 增强新时代社会凝聚力的路径 - 求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9-10/24/c_1125147077.htm
  62.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 - 求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0-03/05/c_1125665415.htm
  63. 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和激发的,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mlt.com.cn/2020/0930/595172.shtml
  64.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978-20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www.hprc.org.cn/gsyj/whs/kjs/202205/t20220520_5409062.html
  65.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 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78442.htm
  66. WIPO 2024 PCT Filing Report: China Leads Global Rankings - The National Law Revie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natlawreview.com/article/china-remains-top-source-patent-cooperation-treaty-pct-applications-2024
  67. China-Based Inventors Filing Most GenAI Patents, WIPO Data Show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24/article_0009.html
  68. 中国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_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mlt.com.cn/2022/0602/648615.shtml
  69.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财政政策分析,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amro-asia.org/wp-content/uploads/2024/07/Presentation-by-Wen-Xu-CAFS.pdf
  70. 北大研究报告揭示:中美科技脱钩后中国损失比美国大,科技发展或陷入瓶颈 - 美国之音,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ese-academices-says-beijing-will-come-out-of-decoupling-worse-off-than-the-us-20220202/6423630.html
  71. 突破半导体技术瓶颈要过几道坎? - 新闻- 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2535.shtm
  72. 修昔底德陷阱 - 维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4%BF%AE%E6%98%94%E5%BA%95%E5%BE%B7%E9%99%B7%E9%98%B1
  7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5) - GDP based on PPP, share of worl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PPPSH@WEO/CHN/USA?year=2018
  74. Overview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pic.bankofchina.com/bocappd/rareport/202506/P020250606660020317918.pdf
  75. The U.S. Industrial Base Is Not Prepared for a Possible Conflict with China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features.csis.org/preparing-the-US-industrial-base-to-deter-conflict-with-China/
  76. As an outsider to military strategy, why is China seen as dangerous?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reddit.com/r/Military/comments/1iu7r0z/as_an_outsider_to_military_strategy_why_is_china/
  77. China’s Military Modernisation | IISS Strategic Survey 2022,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iiss.org/online-analysis/online-analysis/2022/12/strategic-survey-2022-chinas-military-modernisation/
  78. Understanding 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2020 | ITIF,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0/11/02/understanding-us-national-innovation-system-2020/
  79.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5 - Canada Newswi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newswire.ca/news-releases/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by-subject-2025-855673484.html
  80. Transforming the United Nations for a Multipolar World -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www.cigionline.org/articles/transforming-the-united-nations-for-a-multipolar-world-order/
  81. MSR 2025,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Multipolarization -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en/publications/munich-security-report-2025/introduction/
  82. 格雷厄姆·艾利森 - 维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3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A0%BC%E9%9B%B7%E5%8E%84%E5%A7%86%C2%B7%E8%89%BE%E5%88%A9%E6%A3%AE

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
https://ai123.win/2025/06/30/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动态中的必然性力量与偶然性命运/
作者
AIs
发布于
2025年6月30日
许可协议